摘要:柔性接口是埋地输水管线的最优选择,但不同形式的柔性接口,它们的允许转角值,即适应不均匀沉降能力是不一样的;当管线口径增大到一定值,地基条件又不是很好时,一些允许转角值较低的柔性接口就不能胜任工作,硬要应用就会出现大事故;扩胀成型柔性接口是允许转角值很低的滚入式接口,软土地基上的一条DN2400钢管线,采用了扩胀成型柔性接口,结果150个接口有60多个漏水,造成了中国供水事业中少有的大事故。钢管柔性接口技术必须尽快给以规范,以期中国输水钢管健康发展,大事故不再发生。
我国建设部行业标准(CJJ 92-2002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规定:“新敷管道接口应采用橡胶圈密封的柔性接口”,可是该标准对于橡胶圈密封柔性接口的必要技术条件没有给予相应的规范,以至于出现了“因为是柔性接口就应该支持”的高姿态宽松说法;不同形式的柔性接口适应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是不同的,当性能较低的柔性接口用于较大口径、较差地基条件时,就会出现大事故;2004年,上海的一条DN2400输水钢管线,就是因为采用性能较低的扩胀成型柔性接口(1),结果就出现了中国供水事业上少有的大事故;泵压检验时只能承受0.2Mpa(设计泵压值0.9Mpa),二年中,管线只能压降控制运行,但150个接口中也已有60来个接口漏水,作了修补。
对于这样的大事故,责任者一直以“施工时回填土未做好才造成事故”的说法阻止事故分析总结;本文对通过柔性接口特性的素描和对目前使用的各种形式柔性接口的构造与机制剖析比较,论证了事故主要原因就是用了性能低的柔性接口;事故的主要原因究竟是用了性能低的柔性接口还是回填土未做好?愿中国同行能给予评论,走向正确的答案,以防止大事故再发生。
目前,在中国,球铁管、塑料管(如大口径PVC管)、玻璃钢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几乎所有的埋设水管线都采用柔性接口连接,只有钢管线还采用对接焊接;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埋设输水钢管线的首选连接,也已经进入了柔性接口时期,对接焊接已是高成本接口,只在苛刻工况下应用(钢管壁厚19毫米以上或管线工作压力2.8Mpa以上);中国,输水钢管线采用现场对接焊接,现场条件复杂多变,结果这些焊接接口中总是会有部分接口,难以保证品质,就成为管线爆裂事故的最主要原因; 为解决现场对接焊接带来的事故隐患,中国同行已开始关注输水钢管柔性接口,因此,完全有理由说,柔性接口是埋设水管线最优选择,也一定是埋设输水钢管线的最优选择。
1.2.柔性接口在埋设钢管线中的作用是刚性焊接接口无法提供的(略)
对小口径管线来说,发生一定不均匀沉降量时,接口相对移动量仍然不大,种种形式的柔性接口都能胜任工作;对大口径管线来说,因接口相对移动量随口径呈正比增大,同样沉降量时相对移动量要大的多,有些性能指标较低的柔性接口就不能胜任;
2.1
同样的不均匀沉降量,接口相对移动量随管口径增大
从图1可以看出,当一个管子的一端对另一端下沉一定量B时,不同口径的管,接口的转角θ是同样的,tgθ近似B/L; 但接口的接口相对移动量X是不一样的,它同口径D成正比例关系;
如果设定一个管子的长度L为6米,下沉量B为105毫米,大约相当半个手掌宽,这个量在软土地基上的管线是常常会出现的,此时DN150管的接移动量X是2.5毫米,而DN2400管的接口相对移动量X是40.0毫米;下表是6米长管子一端沉降105毫米时的接口变位。
从上例可见,对小口径管,如果一端下沉105毫米,接口的相对移动量不超过10毫米,对种种形式的柔性接口来说,都应该是能较容易提供的;所以对小口径管,柔性接口的形式是不敏感的,管线建设时可以很宽松大度地说,“用柔性接口没问题,好!”,“因为是柔性接口就要支持”。对大口径管,情况就不一样了,如DN2400, 同样下沉量105毫米时,接口相对移动量X就达到40毫米,有些性能较低的柔性接口,其允许转角为0.5度,相当的允许相对移动量仅20毫米,这样的柔性接口就不能胜任;此种情况下,要保证管线安全运行,必须采用允许转角为1.0度以上的接口,或者对地基处理,将沉降控制在50毫米;因此,大口径柔性接口的允许转角是个重要指标,它决定接口能否适应沉降,释放弯曲应力,对大口径管线来说,“因为是柔性接口就要支持”这样的话是不能随便说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