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2005年4月下旬,浙江省工商局抽检发现批次为20040921的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达到191.6微克,超过其产品标签上标明的上限值41.6微克,该部门与雀巢联系,要求15天内予以答复,进行说明,或者申辩。尽管雀巢在5月9日表示承认该检测结果,但是并未对此说明和申辩,也没有将其采取的措施公开。 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依据法律程序对外公布: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为不合格产品。消息一出,举国震动。 雀巢已对原料使用和生产加工进行了全面调查。该产品使用新鲜牛奶做原料,碘天然存在与鲜奶中,碘超标含量甚微。 5月27日,雀巢公司再次发表公开声明,宣布金牌成长3+奶粉是安全的。 这一表态瞬即引发了争论: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真的安全吗?那为什么两天前浙江省工商局却将此奶粉划入“黑名单”呢?
5月29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雀巢早知奶粉有问题》,采访了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商务经理孙莉女士。孙莉,中国有限公司商务经理,也是雀巢公司指定的这次碘含量超标事件的新闻发言人。
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国家标准这批产品是不合格的。” 孙莉告诉记者,雀巢公司在浙江省工商局作出决定之后,才通过媒体了解到自己的产品碘含量超标的。她还说:“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是非常安全的”。 孙莉:“我们查过,是原料奶的碘含量不太平衡,原料奶是从千家万户收过来的,碘含量的幅度比较难控制,这是事实。” 记者:“比较难控制我们能理解,但是以你们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控制吗?” 记者:“消费者很想知道出问题的这些奶粉究竟销往什么地方了,你们查清楚了吗?” 孙莉:“我们都有掌握,雀巢公司的安全体系中有一部分叫质量体系,这个体系是从农民养奶牛开始到收买到销售,整个过程完全由我们控制。” 记者:“那你现在能不能告诉我这批含碘量超标的不合格产品,到底生产了多少,你刚才不是说都有掌握吗?” 孙莉:“这个数字有公司掌握,我本身不是搞生产的。” 孙莉:“查清楚了,但我是公关经理,不是生产部的,我可以去给你查,肯定有。” 孙莉表示,这批不合格奶粉生产了多少,销往哪里她需要询问相关生产部门才能告诉记者。在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等待之后,孙莉回来的却是另外一种答复。 记者:“刚才你不是跟我说公司对每一桶奶粉什么时候生产的,销往到哪里都有掌握吗?” 孙莉:“从我本人来讲,到目前为止掌握的消息也就这么多了。” 记者:“那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你们公司不知道这些奶粉销售到哪里去了。” 孙莉:“我作为公关部经理,目前掌握的信息就是我们新闻稿发布的信息,如果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会再告诉你们。” 孙莉此时自行摘掉采访话筒,起身想离开,记者继续追问。 记者:“现在消费者希望知道一些消息,他们的知情权能否得到保障?” 在记者对雀巢的采访过程中,代表雀巢公司接受采访的 孙莉 女士曾经先后三次起身摘掉采访话筒,使得采访一次有一次的中断,最终未能完成。 记者:“你们承诺过要配合采访,我的问题你可以不回答,但我的采访还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