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3 05: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遮光围隔中铜绿微囊藻的时空分布特征
梁 瑜,陈雪初,孔海南’,吴德意,黄莹莹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40)
摘要:为了解遮光控藻技术的机理,研究了遮光围隔中铜绿微囊藻的时空分布特征.2006年1O月末在人工围隔内诱发铜绿微囊藻水华后开展遮光试验,遮光前水中叶绿素a浓度、DO、pH值分别为107.1ug/L、9.7mg/L、9.1,遮光7d后显著下降为44.5ug/L、2.6mg/L、8.0.在群体形态方面,遮光前约71.4%群体直径>50um,而遮光后几乎都在50um以下,证实了遮光法对铜绿微囊藻水华的控制效果.对水体不同深度处的叶绿素a浓度的监测结果表明,遮光后5d内铜绿微囊藻群体出现上浮聚集现象,分析认为该现象与藻类自身的浮力调控机制有关.
关键词:遮光;铜绿微囊藻;时空分布:光补偿点;浮力调控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23(2007)06—0821—05
近年来。我国湖泊、水库水源地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有毒有害水华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开发适应我国国情的控藻技术,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迫切需求.遮光控藻法因其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受到关注,该技术通过遮盖约1/3左右的水源地水面可抑制藻类增殖.作者前期通过开展人工气候室内的模拟研究,自然水域的人工围隔研究,以及人工水池中试研究,证实了遮光法对藻类水华的控制效果.但其控藻机理尚不明了,特别是对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类能够形成较大群体的藻类更是如此.刘春光等研究发现,围隔内叶绿素a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藻的平均生物量先升高后逐渐降低.唐汇娟观察到围隔内微囊藻存在昼夜垂直迁移现象。而其他藻类并无这一特性.但对遮光条件下藻类(特别是微囊藻类)的动态变化与分布缺乏研究.本研究采用软体浮式人工围隔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了遮光后铜绿微囊藻在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特性,探讨了遮光控藻的机理,旨在为遮光控藻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铜绿微囊藻购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试验前扩大培养1周,再饥饿培养48h.取一定体积的藻种以3000r/min离心15min,弃掉上清液。用15mg/L 的碳酸氢钠溶液洗涤后,3000r/min离心,重复3次.最后用无菌水稀释后用于接种.接种量为5×l0 ~l×l04 个/mL;其他藻种均源自上海交通大学致远湖.
试验在上海交通大学致远湖内进行.试验设置的软体浮式围隔采用HLPE防渗膜材料,规格为1.2mx 1.2m,有效水深1.4m,采用PVC管外加塑料泡沫提供浮力,将内外湖水隔离,项部无遮盖,
底部密封无底泥.遮光材料为黑色聚乙烯遮光网.
试验期间,致远湖水呈现弱碱性,pH 值为7.5~8。3.围隔内TN 浓度为11.4-4.1mg/L,总体呈下降趋势;围隔外湖水TN 浓度为8.7~2.4mg/L,
波动较大.围隔内TP浓度为0.3–0.5mg/L,围隔外湖水为0.02-0.10mg/L.
1.2 实验方法
2006年8月初于围隔内接种实验室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于2006年8月l0日和l0月l0日2次投加NaNO3和KH2PO4,调节围隔内水体的TN为6mg/L.TP为0.5mg/L.正式试验时间为2006年l0月30日-2006
年11月l4日.每隔1日在16:00分别于围隔内0.2,0.4,0.6,0.8,1.0,1.2m 深度处采样.观测围隔内外pH值、TP、TN、叶绿素a浓度、DO、铜绿微囊藻密度(经超声波破碎群体后计数)等变化.
1.3 测定方法
细胞密度采用平板计数法,在Olympus双筒显微镜下测定;pH值采用便携式HACH LDO pH计测定:光照度采用ZDS.10型自动量程光照度计测定;DO采用830A便携式溶氧仪测定:TP、TN、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的测定参照文献,光合产氧速率的测定参照文献进行,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华发生时围隔内藻类生长及环境变化
2006年10月末上海地区为多云有风天气,昼夜温差约为l0℃.10月30日围隔表面漂浮大量绿色颗粒物经镜检确认出现了以铜绿微囊藻占优势的水华暴发.此时围隔内叶绿素a均值为66.1 ug/L表层为81.60ug/L),藻细胞密度约为2.5xl04个/mL(表层约为3x104个/mL),pH值均值为8.8(表层为9.1).4d后水华加剧,围隔内叶绿素a均值为107.Iug/L,pH值均值为9.1,DO均值为9.7mg/L.
10月30日16:00采样发现,铜绿微囊藻主要分布在围隔表层(水下0.2m以上)和下层(0.6m以下),细胞密度分别约为3.4×l04 ,3.3×l04 个/mL;中层(0.2~0.6m)密度较小,约为1.0×l04 个/mL;而底层(水下0.8m以下)细胞密度约为2.4×l04 个/mL.由图1可见,铜绿微囊藻群体直径主要集中在25~175um。而>50um的群体约占71.4%.
2.2 遮光对水下光照度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遮光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水下的光照度,单层遮光率约为75%,双层遮光材料达到的遮光率约为99.3%(图2 .在入射光照度为22600 Ix时,未遮光情况下水下0.2m处光照度实测为7600 Ix。遮光后显著降低至37.5 lx.遮光前后水下光照度随水深的垂直变化均符合朗伯一比尔定律,即随着水深的增加,光照度呈指数规律下降.方程拟合后得到的光衰减系数( 值为3.64m一1遮光后第6d,为提升控藻效果,增加了1层遮光网,此时入射光强削减率达到99.7%,水表层光照度已低于大部分藻类的光补偿点.
2.3 遮光后叶绿素a及DO、pH值的变化
1 1月4日铜绿微囊藻水华加剧,分层测得的叶绿素a浓度平均为107.1ug /L.当天下午对围隔进行双层遮光处理,遮光控藻效果如图3所示.遮光后第2d水华现象减弱,水面绿色聚集物减少。叶绿素a浓度均值降至71.8ug/L.此后水质表观状况逐渐改善,遮光第7d,水质恢复清澈;第9d叶绿素a浓度均值降至33.9 ug/L,仅为遮光前的31.7%.遮光前后镜检未发现食藻浮游动物的明显增加,基本排除了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导致叶绿素a浓度突降的可能性.在遮光促使水华迅速消退的同时,由于微囊藻光合作用迅速减弱,使得呼吸作用速率远高于光合作用速率,围隔内水体DO均值由9.7mg/L逐渐下降至2.6mg/L.与此同时,围隔中pH均值也由初始的9.1逐渐降至8.0.这与微囊藻光合作用减弱,水中C02消耗量相应减少有关.除此之外,试验中还观察到随着遮光时间增加,微囊藻群体尺寸不断减小的现象.遮光7d后群体大小基本都在50um 以内,这与遮光前>50um群体占71.4%的情况迥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