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论坛——水行业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升级认证会员得金币 水网论坛管理规则!水网论坛资料大共享(免金币)
新手报到,送金币!如何在论坛获得积分! 论坛功能使用指南!
查看: 1917|回复: 6

环保30年历史 30年事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 14:5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  中央把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列为经济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环境保护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一九八四年五月
  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一九九二年六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召开。八月,中办、国办转发《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一九九七年三月
  首次在“两会”期间举行中央计划生育与环保工作座谈会。
  二00二年十一月
  党的十六大召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项主要目标之一。
  二00五年十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同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二00六年四月
  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召开,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二00七年十月
  党的十七大召开,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二00八年三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组建环境保护部,加大环境改革、规划和重大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4: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30年 历史
  1973年
  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
  1983年
  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强调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1991年
  1991年召开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提出,环境保护不仅指治理“三废”,防止污染,更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乱垦滥伐、水土流失等大范围的问题。
  1992年
  在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上,中国指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
  1994年3月通过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对策。研究把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污染防治逐步从浓度控制转变为总量控制,从末端治理转变到全过程防治。
  1996年
  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保护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1999年
  1999年6月,温家宝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必须把握发展经济同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内在规律,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要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
  2006年
  2006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把节能减排作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同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1981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81年《决定》提出,在管理理念上,加强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计划指导。在政策手段上,“三同时”是防止新污染的主要手段,“三废”综合利用和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是末端治理的主要措施。
  1984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84年《决定》强调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
  1990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1990年
  《决定》标志着我国开始向环境污染全面宣战。《决定》强调了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依法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具体措施是全面落实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并将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放到了突出的位置。
  另外,《决定》首次对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的污染企业、“五小”污染企业和危害城镇饮用水水源的企业做出关停并转的要求,并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区域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
  1996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6年
  《决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环境污染防治的实质性阶段。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4: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7年
  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1997年两会期间首次召开“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第一次正式将同样也是基本国策的环境保护问题纳入议题。这一会议一开就是9年,从1999年开始更名为“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
  这一由总书记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的会议,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对落实环保这个基本国策的坚定信心,为做好新阶段的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2005年是第九次召开座谈会。
  2005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2005年
  《决定》是一个系统创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环境保护攻坚时期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七项重点工作,污染防治成为重中之重: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979年
  《环境保护法(试行)》原则通过。这是我国第一部环境法律,建立了一系列重大制度。
  1989年  
  《环境保护法》通过。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其发挥了巨大作用。
  1993年
  全国人大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次年更名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其组织与推动下,环境立法步伐进一步加快。
  1997年
  《刑法》修订中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我国进入了打击环境违法与犯罪的新阶段。
  2002年
  《清洁生产促进法》通过。它对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002年
  《环境影响评价法》通过。自此,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进入了新阶段,环境管理从末端治理转向前期预防。
  2003年
  原国家环保总局设立了环境监察局,其在组织环境监察,解决跨流域、跨地区重大环境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
  原国家环保总局组建11个地方派出执法监督机构。它加强了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并建立了更完备的执法监督体系。
  2008年
  《水污染防治法》修订通过,为进一步强化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2008年
  《循环经济促进法》通过。它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的三结合。
  1972年  
  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有113个国家1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此次会议,成为中国环境外交的首演。
  1978年
  1978年,中国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1980年
  1980年,中国与美国签署了环保合作文件,由此启动了中国双边环保合作进程。
  1989年
  1989年9月11日,中国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公约于同年12月10日对中国生效。
  1990年
  1990年3月22日,中国签署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公约于1992年5月5日对中国生效。
  1992年
  1992年6月11日,中国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公约于1993年4月5日对中国生效。
  1993年
  1993年1月5日,中国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
  1999年
  1999年8月24日,中国签署了《关于在国家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公约于2005年6月20日对中国生效。
  2001年
  2001年5月23日,中国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对中国生效。
  2007年
  2007年6月4日,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
  2008年
  2008年10月29日,中国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
  2008年12月4日,中美两国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战略经济对话上,首次就能源与环境合作达成五大共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4: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1989年
  当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确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
  1994年  
  “自然之友”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诞生。
  1995年
  奚志农为制止云南省德钦县对1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的商业采伐计划,在环保作家唐锡阳的帮助下致信国务委员宋健,并通过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向社会发布滇金丝猴栖息地受到威胁的紧急消息,最终制止了德钦县的采伐计划。
  1999年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教授王灿发带领一群志愿者,开办了国内第一家专为污染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法律援助中心,为许多求助无门的环境污染受害者提供帮助,免费为无力支付诉讼费、律师代理费的污染受害者打官司,并开通了帮助热线。
  2004年
  北京地球村、世界自然基金会等6家环保民间组织联合在北京共同发起“26℃空调节能行动”。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通知》,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
  2004年
  怒江建坝之争,民间发起的最大规模体现民间组织力量的活动,并取得部分成功。
  2006年
  我国环保领域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实施。
  2007年
  在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原国家环保总局立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08年
  1月,国务院发出“限塑令”,并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4: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30年 事件
  1992年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992年,中办、国办发布《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列为十大对策之首。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认真治理城市“四害”(烟尘、污水、废物和噪音);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健全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管理;
  ●参照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精神,制定我国的行动计划。
  1994年
  中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中国制定了世界第一个国家级的《二十一世纪议程》,向全世界公布了我国政府履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它是制定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
  《中国21世纪议程》共24章、78个方案领域,20余万字,包括四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框架的优先领域:资源与环境保护;全球环境问题;人口控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工业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持续的能源生产与消费。
  1997年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1997年5月,国家环保局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各城市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通过创建活动,树立一批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此推动我国环境保护进程。
  从1997年到2008年5月,共命名6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这些地区成为推进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榜样。
  2006年
  加快推进历史性转变
  2005年
  建设“两型社会”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两型社会”。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后者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
  建设两型社会,一要重视规划,二要强调集约,三要追求和谐,四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2007年
  建设生态文明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种文明之后提出的第四种文明。
  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007年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
  2007年9月16日,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周生贤提出要采取六大严格措施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这六大措施包括,一是从严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二是深化工业污染治理;三是加强面源的污染防治,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解决农村的垃圾和污水问题;四是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五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六是统筹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在环境的各要素中,水处于第一位。“江河湖海”不是一个简单的“就水言水”的概念,它包括水系的整个涵水区,是涵盖土地、生物、海洋、大气等领域的生态系统。
  “让江河湖海休养生息”这个大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的背景下提出的。30年来,我国的GDP平均每年增长9.6%,但这种增长也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其中比较严重的后果是水资源受到浩劫和水环境受到污染。
  2008年
  环境经济政策
  2008年2月,继去年推出绿色信贷之后,国家环保等有关部门推出了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制度,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7年9月,国家环保部门首次提出要构建环境经济政策架构和路线图。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行为的政策手段。具体包括7个方面: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这一政策手段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基于环境资源利益的调整,从而建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从大的背景看,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就是要促进环境保护实现战略性转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4: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4月,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实现历史性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环保工作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
  1998年
  长江大洪水
  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4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1998年的长江洪水向人们示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危机四伏,它随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巨大灾难。长江大洪水催生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出台。
  2004年
  沱江水污染
  2004年3月,一场近年来全国最大的水污染事故在四川沱江发生。此次沱江污染,导致沿江地区近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受污染地区大量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
  因涉嫌犯有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和涉嫌环境监管失职罪,四川川化股份公司总经理李俭等3名领导干部和成都市青白江区环保局副局长宋世英等3名政府官员在成都市锦江区法院受审。环境违法者和失职者受到了应有的法律惩处。
  2005年
  松花江水污染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用水排入松花江,造成重大水体污染,哈尔滨市创历史地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江水顺势危及到了邻国俄罗斯,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
  2007年5月1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7月3日,原国家环保总局针对中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对长黄淮海重污染水域进行“流域限批”;对流域内部分重污染企业及污水处理厂实行“挂牌督办”。7月12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安徽合肥召开全国湖泊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周生贤指出,继对松花江做出休养生息部署之后,要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一场休养生息的大幕拉开。
  2007年
  太湖蓝藻暴发
  2007年5月29日,在高温的条件下,太湖无锡流域突然发生了大面积的蓝藻暴发,供给全市市民饮用水水源也迅速被蓝藻污染。无锡陷入了水荒。
  这场“水危机”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当地一些企业因违法向太湖排污而遭到严肃查处或遭勒令停产整顿,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人也因“监管失责”被问责查处。
  太湖蓝藻事件之后,江苏省进一步提出要“铁腕治污”,一场治污行动随即在全省展开。2007年7月1日,江苏省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高排污费的试点省份。
  2008年
  阳宗海水污染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在当天的一次监测中发现,阳宗海水体砷超标。云南省水利厅立即组织人员对水体水质加大监测力度,并及时将情况通报云南省环保局。
  有关调查组经过近两个月对阳宗海流域内的数个水源点和周边16家企业的认真排查,最终确定锦业公司是本次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的主要来源。随即,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其董事长等3人因涉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被依法逮捕。在环保部门的强力执法下,沿湖其他相关环境违法企业也被依法查处。
  阳宗海水污染事件是云南省近期发生的社会反映强烈、教训十分深刻的重大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为强化环境执法,11月25日,昆明市公安局环境保护分局成立,这一机构的设置在全国尚属首次。
  1993年
  中华环保世纪行  
  从1993年开始,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中宣部、原国家环保局等14个部门参加,开展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把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事例的曝光,促进了黄河断流、淮河污染、渤海污染、晋陕蒙“黑三角”污染等一大批问题的解决。
  此后,“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陆续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所辖的400多个城市陆续展开,成为依法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一种新形式。
  2003年
  环保专项行动  
  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始于2003年。为了将专项行动引向深入,2004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又和国家发改委、监察部、工商总局、司法部、原安监局等部门联合进行督察。
  5年来,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共出动执法人员700余万人(次),检查企业300多万家(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2余万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两万多家,96%以上的环境投诉及时得到解决,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环保专项行动形成了部门合力,在短期内形成日常监督手段难以达到的强大威慑力量,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老大难问题和敏感问题,是保障群众健康的环保攻坚战。
  2005年
  环保风暴、区域限批
  2005年1月1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宣布停建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13个省、市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并表示要严肃环境法律、法规,严格环境准入,彻底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第一次环保风暴发威。
  2006年2月7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对9省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环境问题突出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27个投资共约4500亿元的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0个投资共约290亿元的违法建设项目进行查处。此次为第二次环保风暴。
  2007年1月1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又一次掀起了环保风暴,82个项目涉及1123亿元的投资被叫停。原国家环保总局对唐山等4个城市及国电集团等4家电力企业处以“区域限批”的制裁,以遏制高污染产业盲目扩张。“区域限批”政策的出台,是环保部门最大限度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益尝试,环境执法制度化、刚性化趋势彰显。
  2007年
  环保后督察
  “要像钢铁一样硬,而不能像豆腐一样软。”针对久为诟病的环保执行力的问题,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起发出要强化环保后督察工作、加大环境执法执行力的呼声。
  2007年11月以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对2004~2007年间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跨国公司进行专项后督察。此次环保后督察涉及到河北、吉林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0家跨国公司,包括食品、发酵、化工、机械制造、电子、造纸等行业。
  2008年4月,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等部门组织督察组,集中对2003年以来292个国家挂牌督办、群众反复投诉的案件,以及环境突发案件进行了后监察活动,督促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和重点案件,有效提升了环境执法效能。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1992年6月3日~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是联合国成立47年来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筹备时间最长的一次历史性绿色盛会。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李鹏总理率团出席了会议,并签署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向国际社会表明了我国政府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立场,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1992年的里约会议与旨在唤醒人们环境意识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相比,不但提高了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即被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里约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信守承诺,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先后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了新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2002年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2002年8月26日~9月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朱镕基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是继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的又一次盛会,是关乎人类前途与地球未来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标志着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由共同的未来走向共同的行动,对未来的环境与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朱镕基在会议上宣布,中国已核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并指出这显示了中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姿态。
  朱镕基向与会代表阐明了中国政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5点主张: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靠各国共同努力;加强可持续发展中的科技合作;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2008年
  中国阐明应对气候变化原则
  2008年7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时,全面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则立场和采取的各项措施。
  胡锦涛指出,观察中国的排放问题,要注意以下3个因素:一是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二是中国人均排放较低,人均累积排放更低,而且排放总量里很大一部分是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三是由于国际分工变化和制造业转移,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
  胡锦涛表示,中国将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推动落实“巴厘岛路线图”谈判,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1983年
  当代愚公——李双良
  李双良生于192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北赵村人。1947年到太钢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XXX。
  1983年,李双良在即将退休之际,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承包治理了一座在太钢堆积了半个世纪、占地约两平方公里、最高处达23米、体积约1000万立方米的大渣山,治渣10年创效近3亿多元,为治理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他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颁发了“全球500佳”金质奖章;1989年、1995年两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等。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太钢时,高度评价李双良精神和业绩,题写了“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的题词;1995年,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李双良等8位英雄模范,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
  1987年
  仙鹤姑娘——徐秀娟
  仙鹤姑娘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1987年9月15日,在江苏盐城海滩丹顶鹤越冬地自然保护区,徐秀娟为寻找飞失的大天鹅,涉水时不幸遇难牺牲,年仅23岁。
  1964年10月,徐秀娟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屯的一个养鹤世家,潜移默化中爱上了丹顶鹤。
  1981年,17岁的徐秀娟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和爸爸一起饲养鹤类,成为我国第一位养鹤姑娘。她很快就掌握了丹顶鹤、白枕鹤、衰羽鹤等珍禽饲养、放牧、繁殖、孵化、育雏的全套技术,她饲养的幼鹤成活率达到100%。她的出色工作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尔德博士的称赞。
  1994年
  绿色“布道者”——梁从诫
  梁从诫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始人。
  1994年3月31日创立的自然之友是中国最早的民间NGO之一,为打破政府垄断社会公益资源配置的格局迈出了第一步。
  今天这个组织已有上千名会员,8年来梁从诫带着他们不停地在为环境问题呼吁和呐喊。
  他带领这个组织开展了保护滇西北原始森林、保护藏羚羊与可可西里的反盗猎行动。他和自然之友的呼吁最早引发了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注意。
  如今的自然之友拥有会员8000多名,团体会员30家,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NGO就有10余家,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民间NGO已遍布各个省市。梁从诫曾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多到得不了奖就好了。”
  2004年
  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
  2004年9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始施工。2005年3月24日,环保人士向媒体记者发出电子邮件:圆明园正在进行防渗工程,铺了很多白色的防渗膜,这样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同年3月28日,媒体发表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年3月31日,原国家环保总局叫停此工程,责成补办环评报告。同年4月13日,原国家环保总局举行听证会,专家、学者、圆明园管理方、环保NGO、市民、政府官员等多方代表参加并发言。同年7月15日,环保NGO发起了“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建议实施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同年8~9月,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实施完成,圆明园防渗整改湖注水,水面恢复。次年,《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出台。
  2007年
  厦门PX化工项目事件
  厦门PX化工项目是一项计划投资108亿元、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以上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化工项目。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
  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6位中科院院士和百位政协委员在联合署名的政协一号提案指出,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项目建设在距离主城区如此之近的海沧,大规模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和安全。众多市民担心,PX项目的规模和将来的权重,足够改变厦门未来的走向。
  同年5月30日,厦门市宣布缓建海沧PX项目,并称市政府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同年12月,关于“厦门市重点区域(海沧南部地区)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座谈会召开,多数公众代表反对在厦门建PX项目。
发表于 2009-1-21 21: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很多不了解.
当然其中有些比较重要的还是知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水网 ( 京ICP证060073号 )

GMT+8, 2024-11-23 08:10 , Processed in 0.0802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