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论坛——水行业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升级认证会员得金币 水网论坛管理规则!水网论坛资料大共享(免金币)
新手报到,送金币!如何在论坛获得积分! 论坛功能使用指南!
查看: 4404|回复: 13

今人治水之道因何行之不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6 15: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新周      
   
   
    今人治水,不但要治水患,又要治干旱,还要利用其能源。水资源的治理利用目地发生了变化,但水资源存在的自然规律,从远古至今却没有变,水量变化率也没变。若治水患,采用先人的堵疏结合,以疏为主即可;治干旱则要采用以堵为主才行;利用其能源也得采用以堵为主才是上策,方能使水能蓄积利用,治理干旱,防治水患,利用能源,三者可以相结合。于是,当今在源头大搞小流域治理工程设施,试图把径流水和洪水堵在源头;在中游河道上,修建拦河大坝,把径流水和洪水堵在河道之中蓄积,延长水量在一定地域中存留时间,供抗干旱、防水患、发电利用其能源一举数得;在下游修建堤坝于河床之外,逼径流水与洪流水入海……。抗干旱防水患用能源的目标是实现了,但水资源总量没能增加,结果在上、中游超量引用径流水导致下游河道径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近年来引发的黄河的频繁断流就是证明。这样做各水系流域的上游、中游的自然环境质量是提高了,而人类繁衍的集中地则是在河流中下游,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却被人为的治水遭破坏了,结果是费大力治理得不偿失。用这些陈旧的传统治水思路、微观的定量工程设施,来对抗变量硕大的自然水源在地表的循环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显然是行之不通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09: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这些陈旧的传统治水思路、微观的定量工程设施,来对抗变量硕大的自然水源在地表的循环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显然是行之不通的!
发表于 2006-7-5 12: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难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7-8 09: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并不难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7-17 14: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资源的治理利用目地发生了变化,但水资源存在的自然规律,从远古至今却没有变,水量变化率也没变。
 楼主| 发表于 2006-7-25 09: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发水资源都有一个经济效益问题。但在目前我国三北许多地方并不都是资源性缺水地区,搞域内治理并不是仍有潜力可挖,而是大有潜力可挖!不是不一定经济而是相当经济。开发一吨域外水资源可比数吨域内水资源代价高还不可靠。人们为何会选择调水?关键是人们还没有在开发域内水资源的思路、战略、策略、技术和设施等上创新。说到域内水大都认为只有土壤水,再开发只有为农作物利用而不能形成径流供城乡生产生活用,其域内治理的方法应用就有限制。这说明人们的治水思路、战略、策略、技术和设施极为滞后!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11: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人治水,不但要治水患,又要治干旱,还要利用其能源。水资源的治理利用目地发生了变化,但水资源存在的自然规律,从远古至今却没有变,水量变化率也没变。
发表于 2006-12-17 12: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水的使用量比较大,想办法循环利用才是。
发表于 2006-12-22 14: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自为政,只考虑局部利益
发表于 2006-12-23 16: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我为主,所以难治.
 楼主| 发表于 2007-9-14 09: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理水、水土流失问题是个涉及到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部门的极其复杂的动态变量的宏观和微观的巨系统科学工程,当今的治水思路、战略、策略、技朮、设施均不当!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0: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水的使用量是比较大了,想办法减少地域内水的宏观流失才是正理!
发表于 2007-12-15 08: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自为政,不难治才怪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15: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还是治水思路、战略、策略、技术、设施陈旧,没有创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水网 ( 京ICP证060073号 )

GMT+8, 2024-11-23 12:15 , Processed in 0.1952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