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反渗透膜元件而言,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水源是不能直接进入反渗透膜元件,因为其中所含的杂质会污染膜元件,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膜元件的使用寿命。污染可由以下过程引起:
1.无机物的沉积(结垢);
2.有机物分子的吸附(有机污染);
3.颗粒的沉积(胶体污染);
4.微生物的粘附及生长(生物污染);
在反渗透运行中,所有上述污染过程都将使透过性能下降,不同类型的污染常常同时发生,并相互影响,为了开发预防及清洗更合理的方法,RO技术的成功操作要求更系统的研究生物污染。
一、反渗透系统中的生物污染
1.1 情况与起因
反渗透系统的特点是有很大的膜表面积,这大大增加了粘附细菌的可能性,另外,Ro膜受到垂直的动力(错流过滤),会将细菌迁移至截留表面因而增加了膜表面与微生物接触的可能系。膜污染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用以辅助去除悬浮物质的絮凝剂过量,这为微生物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据报道,调节剂六偏磷酸钠(SHAP)既是微生物源,也是微生物的营养源。SHAP的水解产物正磷酸盐是细菌良好的食物源,用作中和余氯的硫代硫酸钠也是细菌的良好营养源。
1.2 生物污染对反渗透系统的影响
通常,膜生物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它也有许多明显的特征:
1.膜通量下降;
2.通过膜的压力和膜两侧的压差逐渐加大;
3.脱盐率的下降;
1.3 生物污染对系统造成的影响:
1.反渗透系统清洗频率和维护费用的增加;
2.反渗透出水水质变差;
3.膜寿命下降和换膜频率的增加。
二、膜污染的机理:
膜污染的过程可粗略的分为四个阶段:
2.1 条件作用薄膜
生物薄膜形成的第一步是不可逆的大分子的吸附,它导致在膜表面形成一条件作用薄膜,这些物质能掩盖原有的表面性能,并产生轻微的负表面电荷,在表面浸入水溶液后的几秒或几分钟之内,这一阶段是复杂的。
2.2微生物对膜的最初的粘附
细菌向膜面的迁移是受下面因素影响的
1.流体动力学的推动力(主体液流动、紊流、湍流、透过液)
2.游动(趋化性)
3.布朗运动及扩散性
在非静态条件下,膜表面处建立起一个滞留边界层,它的厚度与流速、液体粘度以及表面粗糙度等有关。在正常的反渗透操作条件下,其厚度可能在10-50um,明显地大于单个细菌的厚度。这便解释了生物薄膜为何能在高流速系统中存在。滞流的剪切力达不到粘滞内层及影响单细菌层。
微生物细胞在达到与膜面接触前必须穿过粘滞内层。流体动力学推动力导致将细胞迁移至边界层,然而细胞横穿过边界层的机理应是布朗运动、游动和扩散。在反渗透过程中,作为垂直于膜表面的迁移向量的通量是帮助细胞穿透过粘滞内层的强推动力。
2.3最初粘附机理的动力学和模型
微生物对反渗透膜材料的最初粘附发生在短时间之内,最高附着速率是在第一个小时内,经4-6个小时后该速率趋于平缓。因此,可导致生物污染的最初生物薄膜的发展在膜组件寿命的早期就开吃了。有趣的是,死细胞的粘附和活细胞的粘附一样快。这意味着对反渗透系统使用过程中光杀死细菌是不够的,还需把它们移走,否则其中许多细菌还附着在被清洗的表面,为后面的活细菌提供着生的基片与基底。已经提出一个关于初吃细菌粘附的两步模型,其第一步包含一个可逆粘附,它是由靠近表面的细菌所带的长程力的瞬时吸引所致的。这些细菌进行布朗运动,它们能很容易的由水射流的剪切作用或是以东西军的猛烈旋转运动自表面移走。某些移动的细菌可以克服这一吸引力,常反过来附着在另一些位置上,并成为被吸附在表面上的可利用的营养物。第二步为不可逆粘附,定义为与时间无关的稳固的粘附,从而细菌不再具有布朗运动,并不能清洗除去。
2.4生物薄膜的生长与发展
在不可逆附着之后,细菌将生长并快速增长为微菌落,分泌出EPS,点据自由表面积,形成多层生物薄膜,在自然界,细菌主要生活在粘附的生物薄膜中,在此薄膜中通过离子交换,以及它们的包封的多糖的物理堵塞性质而使它们免受抗菌剂的作用。在此场所里,生物薄膜开吃生成,并呈现了空间的非均匀性。较高的温度使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更活跃,导致繁殖增快。但是生物薄膜的主要部分常常由EPS组成,超过微生物达60%以上。生物薄膜是干扰装置性能的主要原因。虽然细菌的生长是弥散的,但使膜系统遭遇的生物污染的麻烦,绝不是单一的类属。最初的生物污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细菌生长的基层,霉菌的生长除了引起膜自身的分解外,还破坏了膜内的流动特性。此外,丝状菌的生殖根还能吸附其它的粒子,造成进一步的污染。水藻细胞物质分泌的粘液也能导致进一步的膜污染,从而加剧膜的污染堵塞。
宇津环研
刘教授:15602259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