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 14: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隆线溞精子发生及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
张明凤①② 赵云龙①** 王群① 曾错① 赵艳民①
①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②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福州 350007
摘 要 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隆线溞精子的发生过程及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隆线溞精子发生经历精
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四个时期。精原细胞核染色质凝集成团,细胞质内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分布。精母细胞核染色质分散,不均匀地分布于核中,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聚集。在精子细胞分化形成精子的早期,细胞纵向拉伸,核物质开始浓缩;中期精子细胞呈明显的长条形,精子细胞逐渐移入精巢管腔中央,外围包裹一厚层精子鞘;后期精子细胞已进入管腔中,核物质呈高度浓缩状,细胞质层较少,精子细胞间通过外围精子鞘相互粘连成片。成熟精子分散在精巢管腔中央,外形呈棒状,一端稍钝,一端稍尖,无鞭毛、棘突等附属物;核内染色质解聚,均匀分布在核中,具双层核膜,细胞质层很少,精子鞘为单层,无法确认顶体端。隆线溞雄性生殖细胞的结构及其发生过程均较高等甲壳动物简单和原始,但在功能上表现出相对的适应性,使以隆线溞为代表的枝角类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隆线溞 精子发生 成熟精子 超微结构
枝角类(Cladocera)作为一种优质生物饵料,研究其生长、繁殖以进行规模化培养,对
水产养殖业、观赏鱼业意义重大。在枝角类种群生物学及环境评价等方面,目前已有不少报
道(Hebert, 1978;Martinez-Jeronimo et al., 1994;Khmeleva et al., 1995;Brown et al., 1998)。在其生殖生物学方面,国内外学者多着眼于雌体休眠卵及卵鞍亚显微结构的研究(堵南山等,
1990;堵南山等,1992)。对雄体生殖生物学的研究,由于雄性个体仅出现于临近两性交配的较短时间内,取材困难,目前报道极少,仅国外少数学者对大型溞Daphnia(Ctenodaphnia)
magna 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进行过简单的描述(Berard, 1974;Delavaul et al.,1974)。但两性生殖是枝角类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有性生殖规律有助于生产上规模化养殖,同时对研究节肢动物的系统进化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研究淡水枝角类常见种—隆线溞Daphnia(Ctenodaphnia)carinata 雄性生殖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张明凤等,2004)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雄性隆线溞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变化,以期为深入研究枝角类生殖生物学和种群生物学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及培养
隆线溞溞种于2003 年2 月购自上海市大渡河路花鸟市场。鉴定后,将雌溞室温培养,饲
以枝角类培养液(土壤10.0g、兔子粪便1.5g 和青菜2.0g 混合,加入1000ml 水煮沸过滤) (堵南山等,1983),根据水质状况定期更换培养液,使其大量繁殖。将多只已怀卵的雌溞放入少量培养液中高密度培养,连续观察刚产出的幼溞,根据第一触角的长短及外形区分雌、雄个体(雄体的第一触角明显超过吻部,呈短棒状)。
1.2 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取刚孵化的雄体置于1ml 培养液中单独培养,记录每只幼溞每次蜕皮的时间。取每个龄
期活体多只一部分用于制作组织切片,另一部分以0.1mol/L,pH7.2 磷酸缓冲液配制的3%戊二醛和1%锇酸固定,梯度乙醇脱水,Epon812 包埋,瑞典LKB2088 超薄切片机切片,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染色,JEM-100CXII 透射电镜观察拍照。
在解剖镜下取出成熟雄体生殖腺,以0.1mol/L,pH7.2 磷酸缓冲液配制的3%戊二醛和1%锇酸固定,乙醇梯度脱水,醋酸异戊酯处理两次,临界点干燥,用针挑破雄体生殖腺管壁让精子散落出来,然后离子溅射镀金,JXA-840 型扫描电镜观察雄体精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 结 果
隆线溞雄性生殖系统由一对精巢、一对输精管和一个雄性生殖孔组成。刚孵出的雄体精巢内充满了精原细胞,随着龄期的增长逐渐分裂、分化为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即将性成熟的雄体,精巢膨大,在结构上分成周围的精巢壁和中央的管腔两部分。随后大量的精子细胞逐渐涌入管腔中,变态为成熟精子,自输精管排出体外。
2.1 精原细胞
精原细胞呈椭圆形或多角形,核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占据了整个细胞的大部分,一般位于细胞的中央,双层核膜清晰。核基质透明,大量染色质聚集成团块状,位于细胞核的中央或偏位。细胞质层较少,胞质均匀,其内分散少量长椭圆形的线粒体,嵴清晰明显,多与线粒体的横轴平行。细胞质内还分散着许多呈小片断状、不很明显的粗面内质网,另有大量点状的核糖体颗粒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质内同时分布有少量深色的大颗粒状物,可能为色素颗粒(图版Ⅰ:1、2)。
2.2 精母细胞
精母细胞呈多角形,核为长圆形,核内聚集成团的染色质开始分散,解聚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团块,不均匀地分布于核质中或近核膜内侧。其核膜仍为双层,但不十分规则。细胞质更少,与精原细胞相比,粗面内质网分布不太均匀,部分聚集成深色的、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细胞质内仍可见少量较大的线粒体和着色很深的颗粒状物。精巢内经常可见正在分裂状态中的精母细胞(图版Ⅰ:3、4)。
2.3 精子细胞
精子细胞呈多角形,并纵向拉伸。核也纵向拉伸为长圆形,双层核膜清晰,染色质聚集成异染色质状的团块分布在核内。细胞质内有少量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大多仍聚集成深色的、电子致密度高的物质。
精子细胞逐渐形成精子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整个精子细胞纵向拉伸呈长条形,此时染色质明显地聚集成两大团块,纵向分布在细胞核的两端,有时也可看到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团块的情况;双层核膜清晰。细胞质层逐渐变少,线粒体少见,粗面内质网仍聚集(图版Ⅰ:5、6)。
中期:精子细胞不断纵向拉伸为长条形,并且不断地向管腔中央移动,并被管腔内大量粘液状物所包裹,此时细胞彼此之间是分隔的。从精子细胞的横切面可见,细胞中央染色较深的团块状物为高度浓缩的染色质,核基质较少,其内还分散着少量的小染色质块,核外周为双层的核膜。细胞质层较少,基本无内容物。此时的精子细胞外围已有了一层很厚的包裹层,即精子鞘,它与精子细胞之间有一明显的间隙,即中间区(图版Ⅱ:7)。
后期:处于变态过程中的精子细胞越来越多,并且不断地涌往精巢管腔中央,精子细胞通过外鞘相互粘连成片,此时清晰可见精子鞘是由多层膜状物组成的。精子细胞已呈明显的长圆条形,不论纵切面还是横切面观察,都可看到精子的中央有一染色较深、高度浓缩的染色质团,核基质内还分散着少量的小染色质块。细胞质层很少,无内容物。精子鞘与精子细胞之间的间隙(中间区)越来越明显,其间隙内分布有许多染色较深的块状物,越到精子细胞的两端,块状物越多(图版Ⅱ:9)。
2.4 成熟精子
精子细胞完全变态为成熟的精子。通过精子鞘相连的精子细胞已分开,成熟精子分散在精巢管腔中央。精子鞘由多层膜变成一薄层,紧裹着精子,其中间区已不十分明显。成熟精子呈长条形,核区占据精子的大部分,核内染色质均匀分布,双层核膜清晰。细胞质层很少,细胞器消失,无中心粒、线粒体等结构。成熟精子的两端均有许多泡状结构和团块状物,一端较另一端略微膨大。对隆线溞成熟精子进行外形扫描,大量成熟精子成团聚集在精巢管腔中,精子呈明显地长圆条形,一端稍钝,另一端较尖;精子的表面较为光滑,没有鞭毛、棘突等任何突出物(Ⅱ:10-12)。
2.5 巨大细胞
精巢内还分布着许多个体较大、长椭圆形的巨大细胞,可能与精子发生过程中营养供给有关,暂且称为营养细胞或支持细胞。细胞核呈长圆形,核内物质均匀分散,双层核膜清晰。
细胞质较多,胞质内物质电子致密度较低,其内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并与核膜相连,内质网上附有大量的核糖体颗粒。细胞质内还分布有数个线粒体,另有多个较大、染色较深的球形颗粒状物,可能为脂肪滴(图版Ⅱ:8)。
3 讨 论
3.1 精子发生过程中核物质和细胞器的变化
与大多数甲壳动物精子发生过程相似,隆线溞精子的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四个主要时期。但隆线溞精子发生过程中核物质的变化与大多数高等甲壳动物不同,核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首先,染色质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在精原细胞时期,染色质凝聚呈团块分布于核基质中;从精母细胞开始,染色质解聚、分散在核基质中;进入精子细胞时期,染色质又浓缩成团,电子致密度增高;在精子细胞变态为精子的过程中,核内染色质始终呈高度浓缩状,电子致密度高;至精子细胞完全变态为成熟的精子后,核中的染色质明显解聚,均匀散布在核中,核内电子致密度降低。这与东方扁虾Thenus Orientali(朱冬发等,2002)、斑节对虾Penaeus monondon(洪水根等,1998)、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 (赵云龙等,1997)、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李太武,1995)、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堵南山等,1988)等多数高等甲壳动物核染色质变化主要是由精原细胞的弥散状至精母细胞的凝聚再到精子细胞解聚、分散过程完全不同。但隆线溞核物质的变化过程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鳃足亚纲背甲目的Triops cancriformis (Mario et al.,1997)的核物质变化过程极为相似,这可能是低等甲壳动物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的一个特点。其次是核膜的变化。
在精子发生过程中,隆线溞精子从精原细胞到成熟精子均具有较完整的双层核膜。这与高等甲壳动物斑节对虾Penaeus monondon( 洪水根等, 1998) 、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赵云龙等,1997)等核膜由完整至失去完整性,成为不连续的膜性结构不同。这可能是隆线溞精子发生和变态过程中结构变化较为简单,核膜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基本保持了其完整性。另外,在隆线溞精子发生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观察到明显的核仁结构。隆线溞雄性生殖细胞结构较高等甲壳动物简单,细胞质内细胞器较少,仅有少量的线粒体,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没有观察到高尔基体、中心粒等类似结构。此外,隆线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器没有太大变化。从精原细胞到精子细胞,除核内染色质变化较为明显,粗面内质网有所聚集外,其余细胞结构变化不明显,直至精子细胞变态为成熟精子后,细胞质内的细胞器消失,可能被抛至体外,仅剩极少的细胞质层包裹在核外周。这与大型溞Daphnia(Ctenodaphnia)magna (Berard,1974;Delavaul et al.,1974)和Triops cancriformis (Mario etal.,1997)的细胞器组成和变化相似。而大多数高等甲壳动物有更复杂的细胞器结构和变化过程,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有粗、滑面内质网两种,还具有拟染色体及中心粒等结构(堵南山等,1988);在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精子细胞中曾观察到高尔基体囊泡等结构,它们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变化相当复杂(赵云龙等,1997;杨万喜等,1998)等。此外,隆线溞精母细胞中有少量染色较深的颗粒状物,结构和功能不清,可能是色素颗粒,也可能是溶酶体。
3.2 精子的变态过程
隆线溞精子发生从椭圆形的精母细胞变态为长条形的成熟精子,形态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自精子细胞开始,细胞纵向拉伸,核物质从精母细胞的分散状态开始聚集、纵向拉伸,细胞质内结构逐渐变少、消失。待精子变态成形,核物质解聚,细胞质层变少。没有观察到顶体,精子发生过程中也没有观察到顶体反应。许多高等甲壳动物精子变态过程更为复杂,在精子发生过程中有复杂的顶体变化以及棘突或辐射臂形成过程等(朱冬发等,2002;洪水根等,1998;赵云龙等,1997;李太武,1995;堵南山等,1988)。
精子外围的精子鞘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结构,在其它甲壳动物中少见。这一结构可能是由细胞质分泌形成的,且是不连续地分泌,故在精子细胞横切面的外周可以看到如同年轮一样的多层结构。该外鞘在形成初期可能还很柔软,有韧性,能扩张,并且粘性较大,能和其它精子细胞的外鞘相互粘连,最后所有的精子细胞粘连成片(图版Ⅱ:9)。精子完全成熟后,外鞘变薄、变硬,紧紧包裹着中间略微膨大的长条形精子。此外,在精子鞘与精子细胞之间有一空白的中间区,精子细胞变态初期中间区较小,后来不断扩大,其内有块状物质出现,且越来越多。这可能是精子变态过程中,精子细胞高度浓缩,将多余的细胞器和胞内代谢废物抛出至中间区所致。但这些物质在精子成熟时消失,可能被外层吸收用于形成精子鞘,也可能连同最后多余的精子鞘物质一起排入精巢管腔中。隆线溞精子变态过程与大型溞(Berard ,1974;Delavaul et al.,1974)的相似,但精子鞘有多层结构且精子细胞通过精子鞘成片粘连,这在大型溞中却未观察到,可能是隆线溞独有的一种结构。
3.3 成熟精子的形态结构及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的原始性与适应性
与许多高等甲壳动物,如: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邱高锋等,1996;赵云龙等,1997)的图钉状精子、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王兰等,2000)的馒头状精子、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罗宇良等,1999)的漏斗状精子相比,隆线溞的精子形态简单,其外形呈棒状,无头部、颈部和尾部之分,运动能力弱,扫描电镜观察到其外表面较光滑,无鞭毛、棘突、辐射臂等结构,是一种非典型的精子(王艺磊等,1998)。隆线溞成熟精子内部结构简单,自外而内主要分为精子鞘、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整个精子主要以核物质为主。成熟精子核内染色质分散,均匀分布,核区外围双层核膜清晰。成熟的精子无法确认顶体端。这明显不同于高等甲壳动物,它们成熟精子的结构复杂得多,一般由顶体、膜复合体、顶体管和顶体囊等结构组成(堵南山等,1987;洪水根等,1993;李太武,1995)。对于隆线溞精子发生过程中是否有顶体形成,其成熟精子是否有顶体,还有待通过电镜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
枝角类是甲壳动物演化谱系中相对原始的一个分支,是由某种甲壳类的原始祖先通过“幼
态成熟”(蒋燮治等,1979)发展而来的,故其在精巢的结构、精子的发生过程和精子的形态
结构等方面都明显较高等甲壳动物简单和原始,虽然如此,作为自然选择的产物,必然有其
适应性。枝角类雄体的出现主要是与雌体交配完成有性生殖过程,其性成熟时间极短,仅需
4-5 天(张明凤等,2004),这就决定了雄性生殖细胞只有简单的结构特征和较原始的变态过程,才有利于其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精子,供雌体交配,产生有性生殖后代,以渡过不良环境,故其简单的生殖细胞结构和生殖细胞发生方式对于最大限度地保持种群存活、延续种群后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