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论坛——水行业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升级认证会员得金币 水网论坛管理规则!水网论坛资料大共享(免金币)
新手报到,送金币!如何在论坛获得积分! 论坛功能使用指南!
查看: 1058|回复: 0

[原创类] 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6 1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副省
级城市环境保护局,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方针,不
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
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和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的要求,现就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提
如下意见:
一、加快完善科技标准体系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十一五”环保科技工作成就显著。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环保科技工作,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科技兴环保”战略有序推进并逐步成为各方面的共识,
环保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撑和引领环保事业发展的作
用日益凸显,全国环保科技工作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
项(以下简称“公益项目”)的设立有效改变了环保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实现
了环保部门主动配置科技资源的重大突破,有力支撑了环境管理。环境与灾害监
测预报小卫星成功发射并业务化运行,进一步丰富了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
着我国天地一体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环境卫星的
少数国家之一。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现了环保系统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零的突破,标志着环境科研基础能力建设迈上了新台
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顺利启动并全面
实施,基本实现了“控源减排”的阶段目标。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
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后,在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最
广泛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并日益巩固。新发布 502项国家环保标准、
72项地方环保标准,有效支撑了节能减排重点工作,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和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技术管理工作从无到有,确立了以技术指导、评估和示范
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框架,完成了 100余项环保技术文件的制修订工作。积极开展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初步形成了常规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
战略布局。国家环境健康行动计划顺利实施,环境健康管理工作扎实起步。这些
成就为新时期开创环保科技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是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科技
创新是环保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环保标准
是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重要抓手,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改善环
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意见》提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强化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
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
完善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我国环保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创新
能力相对较弱,对新型环境问题研究不足,污染减排的科技贡献率急需提高
保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有待增强,整装成套的环境实用技术相对缺乏,
新兴环保产业培育机制亟待健全,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任重而道远。因此,要
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难点,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
题,确保环保事业不断上台阶出亮点,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二、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目标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
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为探索环保新道路、加快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
转变提  
(四)工作思路。按照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的总体要求和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需
要,进一步突出环保标准在环保科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标准统领科研、技术、
产业、健康、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加快构建完善的科技标准体系。根据标准工
作的需求部署科研任务,充分发挥重大科研成果对标准制修订的支撑作用。加强
环境技术的评价、推广与应用,通过标准实施带动技术进步和环保产业发展。加
强环境与健康调查研究,为建立我国环境基准奠定基础。通过强化标准对环境管
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环境管理从污染物排放控制逐步走向环境质量控制,
并最终实现风险防范控制的战略转型。
(五)工作目标。到 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环境优化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我国
基本国情和世界环保事业发展趋势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保标准体系、环境技
术管理体系、环保产业培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具体指标包括:
2015
年污染减排科技贡献率达 55%以上。  “十二五”期间制修订国家环保标准 600 项以上。  “十二五”期间完成 30项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0项污染防治最佳
可行技术指南和40 项工程技术规范。
2015
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到 35%以上。  “十二五”期间环保科技人才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0%以上。
三、加快完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六)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
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环境科技
重大专项。水专项要按照“一湖一策”、“一河一策”思想,以流域为尺度,加
大统筹力度,加强对关键技术突破和标志性成果的集成和凝练,基本建立流域水
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实现太湖、辽河、松花江、滇池等重
点流域示范区水质改善目标。在继续推进环保公益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区域大气
污染控制重大专项尽早立项,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
控、环境基准等专项。积极参与“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高分辨率对地观
测系统”、“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等重大专项。
(七)着力实施科技减排工程。积极开展污染减排科学研究,增强减排工作的科
技基础,不断提高污染减排科技贡献率。在京津冀、长三
太湖、滇池、辽河、松花江等重点流域实施污染物特殊排放限值,加严火电、钢
铁、石化等重点行业污染排放要求,大力推进减排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
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展重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科技减排试点,挖掘减排潜
力,提高减排绩效。加强不同污 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发,
实现节能降耗、污染物减排与温室气体控制的协同增效。
(八)提高新型环境问题的探查能力。加强环境风
管理体系提供支撑。加强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痕
污染物、臭氧、细颗粒物、放射性污染物等研究,制定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开
展环境健康调查与研究,为解决重点地区突出环境健康问题提
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开展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控制和监测试点,
研究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途径,建立有利于温室气体
控制和污染物减排的低碳环保政策措施体系。
四、加快完善环保标准体系
(九)加快环保标准体系建设。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用性的要求,加快完善
以环境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和控制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技术规
范为重要内容的环保标准体系,逐步与国际接轨。妥善处理好综合性标准和行业
类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及配套标准的关系。围绕重
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
重点,对现有标准进行系统整合与完善,形成一批便于环境监管和促进环境质量
改善的“标准簇”。
(十)加快环保标准制修订步伐。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为目标,加快完
善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标准,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不
断完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使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与人民群众的感受相一致。要依
据环境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总量控制污染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和其他有毒有机物为重点控制对象,不断加严排放标准,提
入门槛,最大限度降低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要加快与现行标准相配套的环
境监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制定工作。鼓励地方制定
和实施较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十一)加强环保标准科研与评估。要加强环保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基础研究,
突出环保标准在科研立项中的统领地位,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对污染物形成机理、
控制技术途径、预警应急预案等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为标准制修
订和标准实施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要加强环保标准技术和
大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力度,对标龄 5 年以上的要及时评估、修订和更新,
使环保标准与环境质量现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各级环保部门要着力开展标准执
行达标率的监督检查工作,为更好修订标准提供决策依据。
(十二)加大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建立环保标准培训制度。环境保护部统一组织
编写标准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对标准培训师的培训工作。省级环保部门应组织标
准培训师对省市级环境监督管理者、环境工程设计建设单位、污染治理单位等开
展各具特色的标准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作用,完善环
保标准宣传网络体系,加大标准信息公开力度。鼓励公众通过适当的方式对标准
制修订提出意见,涉及民生的重要标准要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各
和建议。发挥环境科学学会、环保产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大标准普及与宣传
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准确理解和执行各项环保标准。
五、加快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
(十三)加强污染防治技术指导。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和技术发展情况,按照“技
术簇”管理思路,发布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
南,构建完善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不断提高污染防治技
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开展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调查,建立污染防治
技术动态更新系统,定期发布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环境技术发展报告。
(十四)开展环境技术评价验证。大力发展以试验数据和统计学方法为基础,与
国际接轨的第三方环境技术验证制度。对于中央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开发的新环
境技术, 开展环境技术验证与评价。完善科学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对新技术、
新工艺,依据新技术验证评价制度,开展技术应用的前评价,以及先进技术示范
推广项目的后评估。
(十五)加大环境技术示范推广力度。通过政府、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加快
环保高新技术转化及其产业化发展。定期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示范技术名录》
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环保工程和项
目要优先采用目录推荐的技术。对采取新技术新工艺的工程项目,各级环保部门
要研究制定相关鼓励和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
产品。加快先进实用新型环境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不断提  
六、加快完善新兴环保产业培育体系
(十六)大力推进环境服务业。不断提
平,开展设计建设运营一
发展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认可
境服务业,逐步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加强国家级环保认证体系建设,积极
会同相关部门加大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环境服务业统计、信息、技
术标准等体系,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动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和
支持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十七)全面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加快建立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
园区管理体系,加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推进力度,组织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
范园区培训和宣传工作。建立可持续消费节能减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积极开展
评估试点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完善环境标志认证认可体系,强化对环境标志产品
生产、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范围,加大政府在
服务领域的绿色力度。积极推动新闻出版、教育、医疗、零售业等重点领域
的可持续消费。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大力倡导可持续
消费理念,提升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十八)实施环保产业示范工程。要加快完善培育环保产业的政策、法规、标准
和制度,建立完善环保产业调查统计体系。鼓励多渠道建立环保产业发展基金,
拓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实施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产业化示范工程。制
定环保系统推进产学研联盟管理办法,组建 5-10个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联盟。
建立各类科研院所与环保企业技术研发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一批集技术研发、
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和运  
七、加快完善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十九)进一步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树立崇尚科学、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观念,进一步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咨询委、科技委等专家咨
询机构的作用,尤其对环保重大问题、重点工作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要广泛
听取各方意见,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并把科学研
究和专家论证意见作为专业技术性重大决策的前置条件。
(二十)进一步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科技投入体
系,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有区域特色的环保科研专项,激励企业大幅增加科技投入,
促进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环保科技创新。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科技
合作,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相关部委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推广等方面的
资金支持。
(二十一)创新环保科研体制机制。各级环保部门要稳定支持创新能力较强的科
研院所从事环境科学研究,对主要从事环评、设计、咨询业务的环境科研机构要
逐步向企业化转制。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
年)》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培育和构建环保科技人才平台,建设一支数量充足、
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环保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国家环境保护优秀科
技人才奖励制度。营造有利于环保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提
加快环保科技成果推广,积极推进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继续完善国
家环保科普基地定期绩效评价监督机制,开展省级环保科普基地的建设工作。
(二十二)加强环境科研基础能力。加强环境科研机构学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
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
心、野外观测研究站和重点流域环境科研机构等大型科技基础项目。省级环保部
门要强化所属院所科研能力建设,建立省级环境科研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积极争取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二十三)大幅提高环保科技国际化程度。要广泛开展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开展生态保护、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等
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国外高水平科学家来华开展合作研究,支持国
内优秀科研人员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与接受培训。建立环境科技国际合作平台,
吸引全球环境科技资源,为我国环保事业服务,不断提高我国环境科技的整体水
平。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水网 ( 京ICP证060073号 )

GMT+8, 2025-2-1 14:58 , Processed in 0.0773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