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海水淡化现状
我国水资源的比重中,淡水资源仅为2.5%,海水资源确是97.5%。海水利用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大力发展海水资源和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是解决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新的趋势。实现海水淡化是保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及海水化学资源利用。通过“八五”“九五”及“十五”的相关海水淡化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并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的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最初采用的是电渗析技术,随着技术的创新逐步过渡到反渗透技术跟蒸馏技术。1982年中国建成了第一个电渗析海水淡化站“西沙永兴岛海水淡化站”。
目前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中以反渗透和低温多效居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7月,我国已建海水淡化工程总产水量中,低温多效约占34.8%,反渗透约占62.6%,多级闪蒸跟其它方法约占2.6%。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早,但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与世界相关行业技术相比差距较大。“十一五”以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海水淡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约7元每吨降至目前的约4元每吨。2006至09年下半年,我国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有1/2以上的工程规模达到了日产万吨级以上。这些项目中,规模最大的是采用低温蒸馏法建设的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工程,该工程建成后规模将达到42万 m³/d。
2月中旬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首次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上升为“国策”。受这一政策利好影响,海水淡化概念持快速增长,市场纷纷预期“十二五”期间这一新兴产业规模可达上百亿元。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目前海水淡化解决了全球2亿多人的饮水问题,海水淡化水已成为海湾国家的重要水源之一。海水淡化对于中国来说,还属于新兴产业,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解决成本高问题需要时间。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现进入典型示范推广应用阶段,今后面临的任务是技术升级,即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提高核心装置的国产化,并进一步提高海水淡化效率,普及沿海工业城市,降低淡化成本。
目前,海水淡化综合成本明显高于居民自来水价,与工业自来水水价基本持平,海水淡化应用于企业自备供水已是经济的可行的,但大规模用于与沿海城市的市政可行性存在很大差距。在未来几年,海水淡化技术扔将主要应用于沿海企业供水,而且将大规模的应用于市政供水。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 m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北方地区只有1000 m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而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左右将达到峰值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只有1750 m³,将列入严重缺水国家。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总用水量为7000亿—8000亿m³,预计用水量已经接近可利用的上限。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很有可能在未来出现严重的水危机。
3月23-24日举办的“2012(第十届)水业战略论坛”,第三单元“年度焦点”讨论单元中特邀请中国水利企业协会脱盐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郭有智重点讲解“我国海水淡化现状与趋势分析”,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