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论坛——水行业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升级认证会员得金币 水网论坛管理规则!水网论坛资料大共享(免金币)
新手报到,送金币!如何在论坛获得积分! 论坛功能使用指南!
查看: 2084|回复: 4

[新闻] 不幸生在中国的大连渔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3 08: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连油污无赔偿 渔民踏向上访维权路

《新世纪》-财新网


  这起溢油量超万吨、已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的事故,至今事发已近两个月,但有关损害评估和赔偿事宜等未见丝毫进展
  □ 本刊记者 张瑞丹 | 文

  9月2日清晨,当Z81次列车驶进北京站时,大连市开发区金石滩河咀子村村委主任邵德善望着窗外天色微亮的京城,心情忐忑。
  邵德善与同行的20多位当地养殖大户一起,准备把一封印满红色指印的上访书,递交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的国家信访局,为“7•16”大连原油爆炸泄漏事故赔偿问题讨个说法。
  2010年7月16日,大连大窑湾港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的大量原油流入大海,给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这起溢油量超万吨、已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的事故,至今事发已近两个月,但有关损害评估和赔偿事宜等未见丝毫进展。渔民们求诉无门,只能走上前景莫测的上访维权路。
  养殖户的悲伤
  9月1日,大连市持续三个月的伏季休渔结束。清晨,大连湾口的三山岛海域捕捞的渔船满载而归,完成黄渤海伏季休渔解禁后第一天捕鱼任务。
  不远处的金石滩则是另外一幅景象。位于金石滩庙上港的金港水产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安静异常。总经理高殿东聘请来的渔民有些百无聊赖,有一搭没一搭地修补着渔船。
  “往年的八九十月,正是日本客户订裙带菜的时候。”高殿东的公司仅海面养殖面积就达4000亩,主要养殖裙带菜、海带和海参。“7•16”爆炸泄油事故发生后,日本方面明确表示要取消所有订单。
  “我们养殖的东西主要出口日本,他们一取消,等于今年的东西完全卖不出去了。”高殿东告诉本刊记者,像他这样的养殖大户,一年的养殖收入多在千万元左右,其中成本投入就占七成以上,“等于投进去的都没了,我们一点抵抗能力都没有。”高殿东靠在办公室的一个躺椅上,打着瞌睡。
  往年这个时候,正是裙带菜育苗工作的关键时刻。来年5月前后,便可有所收获。然而,高殿东介绍说,自泄油事故发生以来,八成左右的裙带菜幼苗已经出现枯萎或死亡迹象。养在水底的海参,也未能逃出厄运。事故中大量使用的消油剂分解了海面的浮油,沉至水底,将原本情况稍好的区域也污染得一塌糊涂。
  邵德善所在的河咀子村,有100多户以养殖裙带菜、扇贝等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许多往常凌晨三四点就要出海的渔民,现在无事可干,起床后便聚在一起聊天。 邵德善估计,海水被污染后,该村私营户损失在3000万元左右,集体损失在500万元左右。
  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7月20日,中国农业部渔业局发布消息称,大连新港溢油污染事故事发海域周边没有养殖生产设施,污染事件尚未对水产养殖造成明显影响和损失;但如果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可能对水产养殖造成影响。
  针对该结论,诸多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养殖户,均斩钉截铁地表示反对。
  7月30日,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在大连召开的一次溢油应急会议上指出,重点区域的监测、清理,海洋生态评估和科学修复,将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陈坦言,爆炸事件对大连海洋生态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不可低估”。
  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环保部已组织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在内的专家组开始进行环境评估工作。有参与该工作的专家以“环保部要求工作保密”为由,拒绝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要求。
  本刊与此同时,7月2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海洋所)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启动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调查工作。不过,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之一、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助理王凡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坦言,该调查工作仅为科研服务,由于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授权,调查结果不能作为渔民的索赔依据。
  王凡表示,就已出炉的第一次调查结果来看,明显生态影响仅限于重污染区,短期内的影响范围还较小。中科院海洋所的两次调查并未针对养殖户,对当地海洋生态和渔业的长期影响未有定论,“暂时只能说‘或许很严重’”。
  事实上,“7•16”爆炸泄油事故发生后,究竟泄漏了多少吨原油一直成谜。诸多业内人士表示,正确的评估泄漏量是事故应急处理和长期环境和生态影响评估的基础。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一个明确数字。
  据《科技日报》8月1日报道,截至7月29日,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回收海上溢油9584.55吨。连同海洋局调集的中海油,共回收海上溢油计11227吨,占整个海上溢油回收总量的92%。
  不可否认的是,此次事故造成的溢油量,已创下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无望的抗争
  大连油污清理工作渐近尾声时,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召开了“7•16”火灾事故抢险救援表彰大会。但污染赔偿事宜却无人提起。
  承受损失的养殖户不愿继续等待。在大李家、金石滩等三个受油污影响街道的十几个村庄,养殖捕捞从业人员近万人,仅养殖大户就有数十家,加上个体户,已超过1000户。9月1日傍晚,河咀子村村委主任邵德善和同行者在大连火车站碰头,准备乘坐当晚19时30分的火车前往北京。
  金石滩街道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在大连火车站门口。几番交涉,邵德善等人以“去北京旅游”为由,摆脱阻挠上了火车。9月2日清晨,列车抵达北京站。大连市驻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已在出站口旁“迎接”。邵德善等人被直接带到位于北京市南二环路开阳桥旁的侨园饭店。
  经大连市驻京办官员“搭桥牵线”,邵德善等四名访民被带至中石油公司信访办公室。邵等人尚未完全表明来意,中石油信访办有关负责人便打断了谈话,称“事故发生当天,中石油已与大连市地方政府沟通,拿出了赔偿方案”。但邵德善索要书面答复的要求被拒绝。一位大连驻京办的官员承诺,回去后会给他们开具文字答复。
  当天下午,该官员果然写好文字回复。邵德善一看,觉得自己再次被“忽悠”了,“上面只是把中石油说的话写了下来,没有具体的承诺。”
  邵德善等人深知污染损失评估过程的复杂和繁琐,“只要能拿出赔偿办法就行,我们也知道,三年、五年后拿出赔偿金额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的搪塞,让邵德善无法接受。
  在此次进京上访之前,油污受害者们在大连数度讨要说法未果。8月19日,近500名养殖户曾自发聚集,前往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被该公司以“要赔偿需要去找爆炸现场的人”为由打发走。
  在事故现场的大连新港保税区,养殖户们被保安拦截。养殖户们开始上访,但大连市保税区管委会信访办称,“会逐级向各级政府汇报”;又称养殖户所在的污染区域属大连市开发区管委会管辖,不属保税区管委会管辖。
  8月23日,近千人前往大连市开发区管委会。该委信访局工作人员表示,信访局正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由谁来接待”;并要求养殖户选出代表。僵持数小时后,在警方警戒和劝阻下,养殖户们散去。
  警方也开始找有影响力的养殖大户谈话。大连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开具的一份《维护信访秩序告知书》(下称“告知书”),要求多人走访需推选代表,且代表人数不得超过五人,还提出警告:“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
  “吓唬我们。”手持“告知书”的邵德善苦涩地一笑,“我们要求的也只是一个赔偿办法,成立一个由村民参与的污染损失评估专案小组,由相关部门的专家牵头,制定一个方案。”
  8月26日,近千名养殖户集体赴京上访的计划被警方打断。之后,他们“分次、分批”再次赴京,也只是毫无结果的北京“一日游”。
  求诉无门
  与眼前的损失相比,养殖户们更关心污染的长期影响。如果最终没有得到足够、合理的赔偿,这场事故的最终埋单者,将是靠海吃海的普通百姓。
  1989年3月24日发生的美国阿拉斯加石油泄漏事故,最后就留下了“灾难性环境后果”,导致该地区一度繁盛的鲱鱼产业在四年后彻底一蹶不振。
  距离事故发生已近两个月,中石油对待赔偿问题还是一片沉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主动进行赔付。据BP称,截至8月7日,共收到提交的索赔案约14.5万宗,已对其中10.39万宗索赔申请进行了偿付。
  两天后,美国司法部和BP共同宣布,双方已谈妥共计200亿美元的墨西哥湾漏油赔偿基金的方案。BP已向该基金注入了首期30亿美元资金,向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中的受害人和受害企业提供赔偿,将一直持续到2013年。
  养殖户们不能理解的,不仅仅是BP与中石油截然不同的态度,还有当地政府前后对同类事件处理的天壤之别。
  52岁村民邵德连至今清晰地记得,五年前的2005年4月7日,载有12万吨原油的葡萄牙籍“阿提哥”号油轮,准备在大连新港到岸卸驳时,由于引航员的过失,导致触礁搁浅,油轮底部破损,发生原油泄漏。浮在海面的原油顺风漂向大连开发区沿海六个乡镇、街道几十公里的海岸线,共220平方公里的养殖海域被原油污染。“但无论是污染面积、程度还是损失,都没有这次大。”邵德连说。
  据邵德连回忆,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在第一时间帮助渔民取证,进行损失评估咨询工作,还邀请辽宁省竞业律师事务所作为政府法律顾问参与事故处理。当时大连海事法院临时借用大连开发区法院的审判大庭作为临时收案庭,百姓们在律师的带领下来到法院办理立案手续。法院共立案117件,总标的额达11.6亿元。其后,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代表国家向“阿提哥“号提起海洋生态损失赔偿诉讼。“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事情不可能如此顺利。”邵德连说。
  然而,“7.16”爆炸泄油事故发生后,养殖户发现大连市的律师事务所仿佛在一夜之间失声,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也未能“站出来”。
  本刊记者联系到当年代理“阿提哥”案的辽宁竞业律师事务所和吴京堂律师本人,前者问明记者来意后不再给予回复,后者表示不方便做任何评论。
  大连天正水产有限公司是事发至今惟一一家提起过诉讼的受害当事人。该公司以河豚鱼等名贵鱼养殖为主,主要出口日本。“7•16”事故发生后,已遭日方退订货三次,损失近亿元。
  该公司一位张姓副总表示,事故发生后数天,该公司一纸诉状递交到大连海事法院。“当地政府很快找到我们,希望我们撤诉,大连海事法院也不受理我们的诉讼。”在这种情况下,上访几乎成为了养殖户的惟一路径。
  在法律专家看来,该事件从法律层面上看并不复杂。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夏军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关法律均对包括海洋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赔偿作出了规定。肇事者不仅要全面赔偿渔业养殖、捕捞的损失,还要承担海洋水产资源、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并支付清理油污、应急处置发生的费用。
  夏军说,即使本次事故是由从事输油作业的公司违规操作引起,作为输油、储油设备所有者的中石油,也有义务全额赔偿污染损失,不能提出第三人责任的抗辩,如同在墨西哥湾原油污染事件中BP不能把赔偿责任推卸给钻井作业公司一样。
  不过,现实与理想相差甚远。夏军表示,尽管中国的环境立法和民事立法并不落后,但法律的权威远未树立起来。此次大连油污案的索赔,面临着来自政治、行政、法律、技术等诸多方面的考验和压力,将会是一场不对称的艰巨较量。“尤其是在中石油这样的航母级央企面前,平民百姓犹如汪洋中的一叶轻舟,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碰撞和博弈。”夏军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事故发生后,曾有说法称,中石油内部的思路是,公司拿一定数额资金“表示一下”,让大连市政府出面赔偿渔民损失,然后公司以扩大投资、增加项目等途径来“补偿”大连。
  夏军说,“我们的国企就这样被政府一次次惯坏,毫无愧色地把巨额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如果污染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救济,环境正义就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0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跨国公司在华排污事件的另类看法作者:oasiser   标签:生活2007-09-19 21:19 星期三 晴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前一阵因为总结“跨国公司在中国随意排污 90家位列黑名单"(跟贴附链接)而引起了很大关注。顿时引起了民众认为“外企把中国当垃圾厂”的一片大喊论调。
  在这里说道一下,为喊打声一片的跨国公司叫叫屈。
    
  外企来中国办厂,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利润。因为中国的人工,中国的优惠政策,中国的原材料成本...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环保力度。如果不能扩大利益,在综合方面有利可图,它们怎么会来呢?难道它们来不是中国举手欢迎甚至拼命拉过来的吗?它毕竟不是过来做慈善的,如果它没做好,那是因为这里的政策太宽松了,你难道就没有机制来限制和帮助他做好吗?这是其一。
      
  在环保方面,我所接触的世界五百强(当然还不多,也就六七家,不过制造业进五百强的也不是很多),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是很多的,毕竟能做到世界五百强后,其生产一般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所产生的污染物普遍浓度偏低(举个例子,比如汽车制造厂,它所需要的钢材由钢铁厂及型钢煅造厂供应,轮胎由橡胶化工厂提供,座椅由皮革厂提供...它本身在组装过程中产生的抛光清洗等废水并不是很难处理的污染,那些大污染已经转移到炼钢厂、橡胶厂、皮革厂等下端厂家了),因为实力比较雄厚,而这些污染治理的投入对于其生产的利润而言要小很多,我认为他们在这方面来大做节省的理由并不充分。这是其二。
      
  其三,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情况。污染能否控制和消除最终要取决于规划设计和环保工程的实施运转。但是在中国做环保工程,得有中国的资质才行,也就是说,国外的环保公司不能直接来做,要来也得和国内环保公司合作。而国内的环保公司又是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中国工程界的竞相压价和自身初级的发展水平造就了早些年很多垃圾工程。作为业主,你说他能怎么办?这里的环保公司就这么点水平啊,他又不得不把这些工程交给你,而你若搞不好,他难道去美国找来工程队?更无奈的是,很多外企进来后,其很多工程的外包要受到当地行政官员的影响,例如环保局里官员的推荐环保公司,不是每个外企都能游刃有余的拒绝,这些环保公司一般承诺啥都能搞定,但最后呢?做完后拍拍屁股走了,通过关系把工程也让环保局验收了,但最后苦果只能让业主来承担。这种情况很多,有不少外企,来到了大陆的地盘,很多生产之外辅助的供应链不得不被当地利益集团所影响了。
      
  还有,对环保的重视并不等于就能完全解决好环保的问题。做过环保工程的人都知道,环保工程的处理效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除了设计和施工及设备上的可靠,生产上的变化情况,管理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都有很大影响,甚至气候也能影响。中国在培养环保人才方面远远还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如果这边的人的水平有限,又加上在这个伪劣产品盛行的中国处理药剂什么参假的话,难免有一些故障型的不达标废水排放,而且制造业的发展很快,新的制造工艺所产生新的废水种类也层出不穷,但环保技术并不是就能那么快的由试验迅速转至成熟的工程技术上,所以污水处理要想长久稳定达标排放可谓难啊。但因此而定位为随意,就说得过份了。
      
  最后,对于“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所收集的数据,如何能让、民众相信属实?做过环保工程的人都深刻的知道,两三年前(发达地区这两年要好些了)的多年里,很多地方环保监测站是看钱办事,环保工程的验收,只要送上钱,废水也能达标,没有钱,自来水也能测超标。所以经常有些地区的环保局官员宣称某些民众严重投诉的某国企的废水排放是达标的、是没有问题的,为污染国企进行保护。而那些外企往往不太附和这些潜规则,那么这些数据自然就没那么“可观”了。
      
  当然,外企来中国后,很多都“随俗”了,如果打下分,我觉得,外企来中国后,他们对环保的要求从原来的90分降低到了75分。但是还是比中国绝大部分本土企业从早期的30分提升到如今人人痛恨污染时代的50分要强得相当多。我相信,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不敢公布中国的民企国企们的污染状况,因为那样,就吓倒中国民众了。
    
  对于个别外企在华大大降低环保标准方面自然应该批评,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深层来了解它为什么降低了标准,有哪些原因,然后我们如何来防范这种情况。外企“入乡随俗”了,假如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故,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反省,我们是不是应该建立好我们的机制,提高我们的“俗”呢?这才是根本问题所在。
  别人一有点俗,马上就拿出来大声宣扬,自己丑大了,就赶紧默默的遮住,这也是国人损人利己的常用招数,可是,在环境属于大家,污染没有私人洁地的时代,我们应该多爆爆自己的丑,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要多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3 08: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油污之严重,罄竹难书。

倘若是外企,如果造成该污染的哪怕百分之一,恐怕都已经引起全民抵制甚至国际交涉了。
可是是国企。于是,新闻昙花一现,然后被捂住了,若干时间后再出个遮遮掩掩的结论和少量赔偿。

最终,损害的民众利益,环境生态的代价民众则几乎全部承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3 10: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虚总,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17 13: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真像上面所说的那样,那这些渔民的出路在哪里呀。损失的钱由谁来赔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水网 ( 京ICP证060073号 )

GMT+8, 2025-2-1 23:46 , Processed in 0.0471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