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论坛——水行业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升级认证会员得金币 水网论坛管理规则!水网论坛资料大共享(免金币)
新手报到,送金币!如何在论坛获得积分! 论坛功能使用指南!
查看: 1391|回复: 0

黄河流域内的农业生产与治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9 17: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治水相结合,增大地域内的物质总量。
    当采用“旱地充分利用降水的治水设施”搞宏观节流设施之后,就要设法把已不缺水的旱地之内的水,转化成产值高、效益高的农副产商品,换回货币来偿还治水的高额投资,这样才能使治水走上永久的治理机制。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为农业大发展增添了活力。但黄河流域内的农业生产结构则仍然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随时都有倾覆之险。这个“沙滩”则是自然环境中的光照、水份、温度、时间、时机、肥料、作物种群、土壤等等诸多的自然环境因素。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要数温度、水份和肥料等等自然的可变量因素。其中水份影响最直接,最难治理。收多收少在于肥,收与不收在于水。每年干旱、水患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则达数千亿元以上。干旱影响一大片,水患影响一条线,干旱是更为严重的慢性灾难!例如,袁隆平教授研究的杂交水稻,如果遭受旱灾,也将一事无成。2001年信阳地域的大旱,造成大面积水田绝收就是例证。治理干旱所需投资也最大,2000年国家投入的抗旱资金达50亿元之巨。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永久的治理干旱机制。当可耕地中的旱地缺水被永久治理之后,就须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增大物质生产总量。
    (4)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按照市场需求规律创造高额经济效益,以期快速的建立永久治水机制。
    农业产品种类繁多,有木本植物、禾本植物、草本植物,当年生的多年生的等等。植物种群不同,被人们利用的途径也不相同,有利用种子的粮食,有利用果子和叶子的瓜果蔬菜等等。其中含水率高的则产量高,相对来说,产值也大,效益也高。这为旱地治水之后把水转化为商品,并在适当的时机卖上好价钱提供了用武之地。充分利用旱地水源发展高效农业的种植模式就是基于此理而设计的。
    4、把农业用水从传统治水供水系统中节约下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根据旱地充分利用降水的机理,与建立宏观节流设施的作用机理,把黄河流域的农业用水,从径流水被分流中的水量节省下来,就能防止黄河断流发生。黄河流域农业用水量占径流水资源被利用总量的60-70%。当能把农业用水从水资源中节流下来,就相当于为地域内增加了40-60%的自然降水总量。在干旱、半干旱、干旱偏湿润的黄河地域内,年降水量都在300-600mm以上。相当于一亩地面能得到200-400m3/年的降水量。目前一是有水留不住;自然降水宏观流失达85-90%,每亩地域年自然流失量达180-360m3。能被植被直接利用的水量,才有20-40 m3。二是无水可留,自然降水年际、季际、月季数量太小。三是需求量不大,对水源的直接需求量:草本植物被经世界公认的治理效果最好的以色列人发明的滴灌设施实测验证:在667m2面积上有53m3水量,就可保证生产含水率高的作物直接需求量。以色列人的滴灌设施滴定额是28m3/667m2,加上得到的年自然降水量370mm中的被直接利用量,就是足够植被生长所需水量。被植被直接利用水的途径,占植被需水总量的80%以上的水,是在地表以下0-40cm深的地层范围上下。植被因种群不同、季节不同而差异巨大。草本植物种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草本植物生长全过程的需水量经验证,在667m2面积上,有53 m3就能保证生产含水率高的蔬菜类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求水量。而用宏观节流综合治水设施所能获得直接被利用之水量,在200-320m3/667m2,是300mm降水地域内自然降水在自然状态下水被直接利用量的4-6倍以上,足以能满足植被对水源的需求总量和时机。这就是提供一个信息和信心:一年中一亩可耕地上53m3的水量是能找得到、留得住的!只要设法能使其与植被生长需求的时机相趋一致的供给,就可根治干旱。这是旱地充分利用降水的理论依据,证明有水可用。紧要的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实现这一目标。通俗说,本研究是先集径流,加大入渗率和入渗量,把无效降水转化为有效降水,用地槽防渗贮水,把所需求的足量的水,贮存在植被需求最佳地层之间。打水窖贮水,覆盖保墒,在超越0-10cm地表含水频变层下的土壤水库贮存,减少宏观流失,把无效的自然降水(5mm以下的微雨、小雨)转化为有效水,提高直接利用效率和贮存数量,天旱时取出补充与地层内供给结合,这些就是保证需要的手段。
    当农作物生长各阶段所需之水保证了,就可按照经济规律,面向市场经济需求规律规模种植。市场需要什么,效益又高就种植什么(以色列比较成功),逐步形成高效农业。正是由于人们对地域内自然水源和客流水源被太阳能蒸发、大地渗漏、江河径流之水量,被大量流失的可治理流失段面的节流熟视无睹,没有想到怎么去控制蒸发、减少径流、防止渗漏,多利用土壤水库贮存,才造成干旱水患频繁发生。蒸发、渗漏、径流数量因各地域内的降水强度、地理地貌、地表物理状况、植被覆盖程度等因素不同而差异巨大。估算一般占到自然降水量的80%以上。被用常规治水思路和设施所治理而得来的客流水,同样也被蒸发、渗漏流失掉了40-60%,造成可资利用水源的二次浪费。该研究正是从尽量减少自然降水、客流水源的蒸发、渗漏流失上搞节流的,所能节流的数量相当可观。节流量是植被在生长过程中所得到的自然降水被植被直接利用量的5倍以上,仅此一项就大大超过了植被生长期所需之水量,保证系数大且相当可靠。
    当黄河流域内的耕地,能全部推广宏观节流设施之后,仅节约农田用水水量,就能达到数千亿立方米,节水量是流域内径流水的数倍以上。当黄河流域内农业用水从水源系统中被分流的水量节约下来就能保证径流畅流。同时,贮存洪流量也将达数千亿立方米,能分流洪流。
    以上4项宏观治理思路与设施创新,就是快速根治黄河流域水源存在与直接需求的诸多难题的捷径。看来,治理黄河流域诸多难题的关键,不是没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是没有治理思路、战略、策略、设施的创新。
    以上只是对这些治水思路与设施创新的简述和粗浅研究,今抛砖引玉,供专家学者研究论证。本人已投5000元资助一农户对其中的宏观节流设施,在4.5亩梯田中实施了三年小面积试验,已达到预期设计之目标。在年自然降水量只有300.7mm的植被生长年内,在不能采用兴建常规水利设施的地域中,实施的二亩宏观节流设施,年亩产值均创3000-5000元的经济治理效果。2.5亩改良型试验田,2001年小麦亩产达1244斤,是对照田370斤的3倍多,实现了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永久治理效果。特别是在抑制径流、洪流形成的力度,防治水土流失的力度上,显示出了巨大的无比威力。把地域内的自然降水被植被直接利用的效率,由5-15%提高到60-80%以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在地域内的治水效率和治水效果。附:宏观节流设施小案例
    本人对其中的宏观节流设施在4.5亩梯田中实施了三年小面积试验,已达到预期设计之目标。在年自然降水量只有300.7mm的植被生长年内,在不能采用兴建常规水利设施的地域中,实施的二亩宏观节流设施,年亩产值均创3000-5000元的经济治理效果。2.5亩改良型试验田,2001年小麦亩产达1244斤,是对照田370斤的3倍多,实现了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持久性治理效果。特别是在抑制径流、洪流形成的力度,防治水土流失的力度上,显示出了巨大的无比威力。把地域内的自然降水被植被直接利用的效率,由5-15%提高到60-80%以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在地域内的治水效率和治水效果。
    由于篇幅所限,请参阅以下资料:
    洛宁县水利局,《调查报告》  199.11.7
    雷新周,《宏观节流设施与滴灌设施比较》 1999.12
    雷新周,《对宏观节流设施中的防渗贮水地槽贮水作用及利用实验研究》 2001
    雷新周,《根治我国干旱、水患并不太难》  1999.4.10
    雷新周,《快速根治北京干旱水患何难》  2001.3.5
    雷新周,《自然降水锐减导致黄河断流兴建人工增雨体系肯定能根治黄河频繁断流》1998.7.6
    雷新周,《在山区县城兴建人工高炮增雨体系能改变北方广大地域严重缺水之现状》1996.10.10
    雷新周,《对地域内水源实施宏观开源节流综合治理研究初探》2000.8.1
    雷新周,《南水北调走空中省工省时省力省钱省地效益高》1995.11.26
    雷新周,《唯有此法方能根治黄河断流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1997.10.1
    杨海彤,《雷新周旱地“刨金”术受到专家重视》见洛阳日报2000.11.14
    胡炜、王伯章《旱地刨金与空中调水》见河南日报2001年4月23日6版等。
    胡炜,《治理干旱有新方》见河南科技报2001.5.24
    苏敏,《耕地非灌溉化治理技术得到专家认可》见陕西日报2002.11.22日6版     联系电话:0379-6233733(洛宁县国税局  雷新周)                                   
    2003年1月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水网 ( 京ICP证060073号 )

GMT+8, 2024-11-23 15:40 , Processed in 0.05205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