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论坛——水行业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升级认证会员得金币 水网论坛管理规则!水网论坛资料大共享(免金币)
新手报到,送金币!如何在论坛获得积分! 论坛功能使用指南!
查看: 10625|回复: 8

《污水回用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4 22: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上供大家参考.
    污水回用设计规范
    (征求意见稿)
    Code for Design of Wastewater Reus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00×-××-×× 发布
      200×-××-×× 实施
      国 家 技 术 监 督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对国家标准《污水回用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的函
    各有关单位、专家:
      根据建设部建标函[2001]27号文“关于请组织编制《污水回用设计规范》等四项国家标准的函”的要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编制组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具体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的精神,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现寄达各单位及有关专家,请给予审查,对这本技术规范提出宝贵意见。新编制的《污水回用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是在1994年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CECS 61:94)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科技进步水平和回用工程实践经验重新修订的,修订重点是:
      1、 在总则上强调污水回用的必要性,引入一定的强制性条文。
      2、 增加污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一章。
      3、 重新修订各种用途的水质标准,在各单项标准出台前,规范引录各标准的主要项目,以满足使用者需要。
      4、再生处理单元工艺增加了微孔过滤、化学除磷、活性炭吸附等设计条款,充实了规范的技术内容。 
      本规范编制组于2001年4月由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持的第一次编制工作会议时成立;2001年6月在全国污水回用研究会第五届年会期间形成讨论稿,并发给与会代表征求意见;2001年9月编制组再一次召开工作会议,对条文逐条议定;2001年10月在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持召开的污水回用水质标准会议上对相关标准进行了讨论,并决定将各单项标准引入本规范,一并征求意见。最后,形成现在的“征求意见稿”, 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编部门,并广泛征求意见。本规范编制组成员:
      主编部门: 建设部城建司
      主编单位: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副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 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石化北京设计院
            国家电力公司热工研究院
      主要编写人员:
            周 彤  张 杰  陈树勤  姜云海  卜义惠  厉彦松 
            洪嘉年  朱广汉  吕士健  杭世君  方先金  陈 立 
            范 洁  林雪芸  杨宝红 等
      对本稿意见请回复给下列地址:
      联系人:周 彤
      地 址:长春市工农大路8号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邮 编:130021
      电 话:0431-5653551-2267
      传 真:0431-5652579
      E-mail: tongzhou@mail.jl.cn
      反馈意见截止日期:2001年12月5日  
      附:《污水回用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污水回用设计规范》编制组
       2001年11月10日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可行性研究 ………………………………………………………3
      4 再生水水源 ………………………………………………………4
      5 再生水水质标准 …………………………………………………5
        5.1 再生水回用分类……………………………………………5
        5.2 再生水水质标准……………………………………………6
      6 再生回用系统 ……………………………………………………9
      7 再生处理工艺与构筑物设计 ……………………………………11
        7.1 一般规定 …………………………………………………11
        7.2 构筑物设计…………………………………………………12
      8 安全措施和监测控制 ……………………………………………16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17
      条文说明………………………………………………………………18
    1 总 则
      1.0.1 为贯彻我国水资源发展战略和水污染防治政策,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实施污水处理回用。
      为使城市污水回用工程设计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以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市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为回用目标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市污水回用工程设计。
      1.0.3 应将污水资源纳入城市总体水资源规划,处理好城市境外调水与开发污水资源关系,优先开发污水资源;处理好污水排放与污水回用关系,经过处理的城市污水应充分利用,不宜直接排放。确定再生水是合法的城市水源之一。  
      城市在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时,应同时安排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原有污水处理设施也应积极发展污水回用。
      1.0.4 污水回用工程应做好向用户的宣传和对用户的调查工作,明确用水对象的水质水量要求。工程设计之前,宜进行污水回用试验,以选择合理的再生处理流程。
      1.0.5 污水回用工程必须确保用水安全可靠和水质水量稳定,并加强水质监测。
      1.0.6 污水回用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 语
      2.0.1 深度处理  advanced treatment:
      进一步去除常规二级处理所不能完全去除的污水中杂质的净化过程。深度处理通常由以下单元技术优化组合而成:混凝、沉淀(澄清、气浮)、过滤、活性炭吸附、脱氨、离子交换、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电渗析、臭氧氧化、消毒等。
      2.0.2 再生水  reclaimed water  recycled water
      污水经适当再生处理后供作回用的水。再生处理一般指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当二级处理出水满足特定回用要求、并已回用时,二级处理出水也可称为再生水。再生水用于建筑物内杂用时,也称为中水。
      2.0.3 再生水厂 water reclamation plant  water recycling plant
      以回用为目的的水处理厂。与常规污水处理厂不同,常规污水处理厂只是以达标排放为目的。再生水厂一般包括深度处理或仅深度处理。
      2.0.4 二级强化处理  upgraded secondary treatment
      二级强化处理是指在去除污水中含碳有机物的同时,也能脱氮除磷的二级处理工艺。
      2.0.5 微孔过滤  micro-porous filter
      孔径为0.05~1(m的滤膜过滤装置的统称,简称微滤(MF)。
    3 可 行 性 研 究
      3.0.1 污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应符合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3.0.2 污水回用工程可行性研究内容应包括:确定回用用户;工程规模和水质要求;确定再生水厂的厂址;输送再生水的管线布置;确定用户配套设施;相应的工程估算。
      3.0.3 污水回用用户的确定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调查阶段: 收集可供回用的水量以及可能使用这些回用水的全部潜在用户的资料。
      2 筛选阶段: 按潜在用户的用水量大小、水质要求、经济条件等因素筛选出若干候选用户。
      3 确定用户阶段: 细化每个候选用户的输水线路和蓄水量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技术经济分析,确定用户。
      3.0.4 根据各用户的水量水质要求和具体位置分布情况,确定再生水厂是与污水处理厂合建或者分建,再生水厂的数量、选址和处理水平,再生水输水管线的布置。
      3.0.5 提出用户备用水源方案。
      3.0.6 对各种回用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最佳方案。
    4 再 生 水 水 源
      4.0.1 排入城市排水系统,并符合本规范第4.0.2、4.0.3、 4.0.4条规定的城市污水,可作为再生水水源。
      4.0.2. 再生水水源水质必须符合《污水排入下道水质标准》、《生物处理构筑物进水中有害物质允许浓度》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排污单位排出口污水浓度超过下列指标时,该排出口污水不宜作为再生水水源:
      --氯化物   500mg/L
      --色 度   100度
      --氨 氮   100mg/L
      --总溶解固体 1500mg/L
      4.0.3 再生水水源应以生活污水为主,尽量减少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对于使用再生水的工业用户,其排水如对再生水水源水质有较大影响时,不宜再作为再生水水源。
      4.0.4 严禁将放射性废水作为再生水水源。
      4.0.5 再生水水源的设计水质,应根据污水收集区域现有水质资料和规划预测资料综合确定。对于只包括深度处理的再生水厂,当水源为二级处理出水时,其水质应满足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相应标准。
    5 再 生 水 水 质 标 准
        5. 1 再生水回用分类
      5. 1.1 再生水回用分类见表5. 1.1。
      表5. 1.1  再生水回用分类
    序号        分类名称        项目名称        范围
    1        农业用水        农田灌溉         
                    造林育苗         
                    农、牧场         
                    水产养殖         
    2        工业用水        冷却用水         
                    清洗用水         
                    锅炉用水         
                    工艺用水         
                    油田注水         
    3        城市杂用水        园林绿化         
                    冲厕、街道清扫         
                    车辆冲洗         
                    建筑施工         
                    消防         
    4        景观环境用水        观赏性景观用水        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喷泉、瀑布
                    娱乐性景观用水        娱乐性蓄水池、冲浪
                    恢复自然湿地
    或营造人工湿地         
    5        补充水源        补充地表水        河流、湖泊
                    补充地下水        水源补给、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地面沉降
      5.2 再生水水质标准
      5.2.1 再生水回用于农田灌溉时,其水质必须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的规定。
      5.2.2 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当无试验数据与成熟经验时,可按表5.2.2指标控制,并综合确定敞开式循环水系统浓缩倍数、水处理药剂、换热设备的材质和结构型式。确有必要时,也可对再生水补充处理。
      表5.2.2 再生水用作冷却用水的水质标准
      
    项 目        直流冷却水        循环冷却补充水
    pH值         6.0~9.0         6.5~9.0
    SS(mg/L)         30         -
    浊度(度)         -         5
    BOD5(mg/L)         30         10
    CODcr(mg/L)         -         60
    铁(mg/L)         -         0.3
    锰(mg/L)         -         0.2
    氯化物(mg/L)         250         250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850         450
    总碱度(以CaCO3计mg/L)         500         350
    氨氮(mg/L)         -         10*
    总磷(以P计)(mg/L)         -         1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1000
    游离余氯(mg/L)         末端0.1-0.2         末端0.1-0.2
    粪大肠菌群(个/L)         2000         2000
      * 铜材换热器循环水氨氮为1 mg/L。
      5.2.3 再生水用于工业用水中的工艺用水、锅炉用水时,其水质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如无相应标准,可通过试验或参照对天然水的水质要求,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
      5.2.4 再生水用于冲厕、道路清扫、消防、园林绿化、洗车、建筑施工等城市杂用水时,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序号         项目指标         冲厕、道路清
    扫、消防①         园林绿化         洗车         建筑施工
    1         pH         6.5~9.0         6.5~9.0         6.5~9.0         6.5~9.0
    2         色度(度)         ≤30         ≤30         ≤30         ≤30
    3         臭         无不快感觉         无不快感觉         无不快感觉         无不快感觉
    4         浊度(NTU)         ≤10         ≤20         ≤5         -
    5         悬浮性固体(mg/L)         ≤15         ≤30         ≤15         ≤15
    6         溶解性固体(mg/L)         ≤1000         ≤1000         ≤1000         -
    7         BOD5(mg/L)         ≤15         -         ≤15         -
    8         CODCr(mg/L)         ≤50         ≤60         ≤50         ≤60
    9         氯化物(mg/L)         ≤350②         ≤350         ≤300         ≤350
    10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1.0         ≤1.0         ≤0.5         ≤1.0
    11         铁(mg/L)         ≤0.3         -         ≤0.3         ≤0.3
    12         锰(mg/L)         ≤0.1         ≤0.1         ≤0.1         ≤0.1
    13         溶解氧(mg/L)         ≥1.0         ≥1.0         ≥1.0         ≥1.0
    14         游离性余氯(mg/L)         用户端≥0.2         用户端≥0.2         用户端≥0.2         用户端≥0.2
    15         总大肠菌群(个/L)         ≤100         ≤100         ≤100         ≤1000
       注:①消防系统限市政消防、小区集中消防。
       ②采取适当防腐措施时,氯离子的浓度可适当放宽。
       
      5.2.5 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用水时,其水质应符合表5.2.5的规定。
      表5.2.5 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标准
       单位①:mg/L
    序号         项目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        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
                    河道类        湖泊类/水景类        河道类        湖泊类/水景类
    基本指标        1        基本要求        无漂浮物,无令人不
    愉快的嗅和味        无漂浮物,无令人不
    愉快的嗅和味
            2        色度(度)        ≤30        ≤30
            3        pH        6.5~9.0        6.5~9.0
    常规指标        4        化学需氧量(COD)        ≤50        ≤40        ≤40
            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10        ≤6        ≤6
            6        悬浮物(SS)        ≤20        ≤10        -
            7        浊度(NTU)        -        ≤5.0
    营养盐指标        8        总磷(以P计)        ≤1.0        ≤0.5        ≤1.0        ≤0.5
            9        凯氏氮        ≤15        ≤10        ≤15        ≤10
    卫生学指标        10        粪大肠菌群(个/L)        ≤10000        ≤5000        ≤500        ≤50
            11        余氯②        1.0        1.0
    感官指标        12        溶解氧(个/L)        1.0        2.0
            13        溶解性铁        -        ≤1.0
            14        总锰        -        ≤1.0
            15        挥发酚        ≤0.1        ≤0.1
            16        石油类        ≤1.0        ≤1.0
            1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0.3        0.3
      注:① pH及注明单位处除外。
      ② 为接触时间至少为30分钟的余氯。
      5.2.6 当再生水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标准应按最高要求确定。对于向服务区域内多用户供水的城市再生水厂,可按用水量最大的用户的水质标准确定。个别水质要求更高的用户,可自行补充处理,直至达到该水质标准。
    6 再 生 回 用 系 统
      6.0.1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一般由污水收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再生水输配、用户用水管理等部分组成,回用工程设计应按系统工程综合考虑。
      6.0.2 污水收集应依靠城市排水管网进行。不宜采用明渠。排水管网可采用分流制系统或合流制系统。污水应以最佳路线汇集。
      6.0.3 再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根据再生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再生水用户的使用要求等因素,参照相似条件下再生水厂的运行经验,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研究确定。
      6.0.4 再生水厂的生产能力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自用水量确定,必要时还应包括消防补充水量。自用水量可采用供水量的5-15%。
      6.0.5 水质再生的二级处理,可采用常规二级处理也可采用二级强化处理。
      6.0.6 水质再生的深度处理,应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单元技术优化组合。过滤通常是必需的。深度处理设计,应充分考虑以污水为水源的特点。
      6.0.7 再生水厂宜靠近再生水水源收集区和用户集中地区。
      6.0.8 再生水厂应有溢流和事故排放管道。当排入水体时,其水质应满足相应水体的水质排放要求。
      6.0.9 在寒冷地区,再生水厂处理构筑物应有防冻措施。
      6.0.10 再生水厂产生的污泥,可由本厂自行处理,也可送往其它处理厂集中处理。
      6.0.11 再生水厂可设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内,也可设在工业区内或某一特定用户内。再生水厂应搞好绿化、防爆、消防、防噪、抗震等。
      6.0.12 再生水的输配水系统应建成独立系统。再生水输配水管道应防止微生物腐蚀,一般以非金属管道为宜。当使用金属管道时,应做好防腐蚀处理。用户的配水系统宜由用户自行设置。当水压不足时,用户可自行增建泵站。
      6.0.13 用户的用水管理,应根据用水设施的要求确定。当用于工业冷却时,一般包括水质稳定处理、菌藻处理和进一步改善水质的其它特殊处理。其处理程度和药剂的选择,可由用户通过试验或参照相似条件下循环水厂的运行经验确定。
      6.0.14 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的厂内杂用水,应采用再生水。
    7 再生处理工艺与构筑物设计
      7.1 一般规定
      7.1.1 城市污水再生处理的基本工艺有:
      1 二级处理-消毒;
      2 二级处理过-过滤-消毒;
      3 二级处理-混凝-沉淀(澄清、气浮)-过滤-消毒;
      4 二级处理-微孔过滤-消毒。
      7.1.2 当对再生水水质有更高要求时,可选用其它再生工艺,即在深度处理中增加活性炭吸附、臭氧-活性炭、脱氨、离子交换、超滤、纳滤、反渗透、臭氧氧化等单元技术中一种或几种组合。
      7.1.3 二级处理的设计应安全、稳妥。应考虑低温和冲击负荷的影响。当采用活性污泥法时,宜设有厌氧段。当再生水质对氮磷有要求时,可采用二级强化处理。
      7.1.4 混凝沉淀和过滤的处理效率和目标水质可参照表7.1.4确定。
      表7.1.4 二级出水进行沉淀过滤的处理效率与目标水质
    项 目        处理效率(%)         目标水质(mg/L)
            混凝沉淀         过 滤         综 合        
    浊 度         50~60         30~50         70~80         3~5(度)
    SS         40~60         40~60         70~80         5~10
    BOD5         30~50         25~50         60~70         5~10
    CODcr         25~35         15~25         35~45         40~75
    总 氮         5~15         5~15         10~20         -
    总 磷         40~60         30~40         60~80         1
    铁         40~60         40~60         60~80         0.3
      7.1.5 深度处理的活性炭吸附、氨吹脱、离子交换、折点加氯、反渗透、臭氧氧化等单元过程,在无资料情况下,去除效率可参考表7.1.5。
      表7.1.5  其它单元过程的去除效率(%)
    项 目        活性炭吸附        氨吹脱        离子交换        折点加氯        反渗透        臭氧氧化
    BOD5        40~60        -        25~50        -        ≥50        20~30
    CODCr        40~60        20~30        25~50        -        ≥50        ≥50
    SS        60~70        -        ≥50        -        ≥50        -
    氨 氮        30~40        ≥50        ≥50        ≥50        ≥50        -
    总 磷        80~90        -        -        -        ≥50        -
    色 度        70~80        -        -        -        ≥50        ≥70
    浊 度        70~80        -        -        -        ≥50        -
      7.1.6 混凝、沉淀、澄清、过滤和消毒的设计,除参照《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规定外,还应根据再生水水质特点,适当调整有关设计参数。
      7.1.7 再生水厂必须进行杀菌消毒处理。采用液氯消毒时,加氯量按卫生学指标和余氯量控制,宜连续投加,接触时间应大于30min。
      7.1.8 再生水厂应设清水池,清水池容积应按供水和用水曲线确定,不宜小于日供水量的10%。清水池的个数或分格数不得少于2个,并能单独工作和放空。
      7.1.9 再生水厂供水泵站内工作泵不得少于2台,并应设备用泵。当供水量和水压变化大时,应考虑合理的调控措施。。
      7.1.10 再生水厂和工业用户,应设置加药间、药剂仓库。药剂仓库的固定储备量可按最大投药量的30天用量计算。
      7.1.12 本章中未列入的深度处理其它单元技术,其设计可根据试验确定。
      7.2 构 筑 物 设 计
      7.2.1 混凝、沉淀、澄清、气浮构筑物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絮凝时间宜为10~15min。
      2 平流沉淀池沉淀时间宜为2.0~4.0h,水平流速可采用4.0~10.0mm/s。
      3 澄清池上升流速宜为0.4~0.6mm/s。
      4 当采用气浮池时,其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确定。
      7.2.2 滤池的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滤池的进水浊度小于10度。
      2 滤池可采用双层滤料滤池、单层滤料滤池、均质滤料滤池。
      3 双层滤池滤料可采用无烟煤和石英砂。滤料厚度:无烟煤300~400mm,石英砂400~500mm。滤速宜为5~10m/h。
      4 单层石英砂滤料滤池,滤料厚度可采用700~1000mm,滤速宜为4~6m/h。
      5 均质滤料滤池,滤料厚度可采用1.0-1.2m, 粒径0.9-1.2mm,滤速宜为4~7m/h。
      6 滤池宜设气水冲洗或表面冲洗辅助系统。
      7 滤池的工作周期宜采用12~24h。
      8 滤池的构造形式,可根据具体条件,通过比较确定。
      9 滤池应备有冲洗滤池表面污垢和泡沫的冲洗水管。滤池设在室内时,应设通风装置。
      10 当采用曝气生物滤池时,其设计参数可参造相似工程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
      7.2.3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可采用微孔过滤处理工艺,其设计应复合下列要求:
      1 微孔过滤处理工艺的进水应为二级处理的出水。
      2 微滤膜孔径应选择0.2(m或0.2(m以下。
      3 微滤膜前应根据需要设置预处理设施。
      4 微滤出水仍然需要经过杀灭细菌处理。
      5 在二级处理出水进入微滤装置前,应投加少量抑菌剂。
      6 微滤系统宜设置自动气水反冲系统,空气反冲压力宜为600kPa,同时用二级处理出水辅助表面冲洗。
      7 微滤系统宜设在线监测微滤膜破损情况的自动膜完整性测试装置。
      8 微滤系统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在线监测过膜压力,控制反冲洗过程和化学清洗周期。
      9 在有除磷要求时应在微滤系统前采用化学除磷措施。
      10 微滤系统反冲洗水应回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再处理。
      7.2.4 污水经生物除磷工艺后,仍达不到再生水水质要求,需进一步除磷时,可选用化学除磷工艺,其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化学除磷设计包括除磷药剂的选择,药剂投加点的选择和药剂投加量的计算。
      2 化学除磷的药剂宜采用铁盐、铝盐及石灰。
      3 化学除磷采用铁盐和铝盐时,可选用前置沉淀工艺、同步沉淀工艺或后沉淀工艺;采用石灰时,可选前置沉淀工艺或后沉淀工艺,并应调解 pH值。
      4 铁盐作为絮凝剂时pH为5-5.5,药剂投加量为去除1摩尔磷至少需要1摩尔铁(Fe),并应考虑2-3倍的系数,该系数宜通过试验确定。
      5 铝盐作为絮凝剂时pH为6-6.5,药剂用量为去除1摩尔磷至少需1摩尔铝(Al),并应考虑2-3倍的系数,该系数宜通过试验确定。
      6 石灰作为絮凝剂时pH应控制在9.5以上,石灰用量与污水中碱度成正比,并宜投加铁盐作助凝剂。石灰用量与铁盐用量宜通过试验确定。
      7 化学除磷设备应符合计量准确、耐腐蚀、耐用及不堵塞等要求。
      7.2.5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物化处理后,其出水水质仍达不到再生水水质要求时,宜选用活性炭吸附工艺,其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选用粒状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时,宜进行炭柱试验,根据被处理水水质和再生水水质要求,确定最小接触时间;确定滤速与被吸附物质去除率的关系。
      2 用于水处理的活性炭,应具有吸附性能好、再生后性能恢复好、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
      3 活性炭使用期间,应定期取炭样检测。炭的失效指标值见表7.2.5。
      表7.2.5 失效炭指标
    测定项目        表层        中层        底层
    碘吸附值(mg/L)        ≤600        ≤610        ≤620
    亚甲兰吸附值(mg/L)        ≤85        -        ≤90
     
      4 活性炭再生宜采用直接电加热或间接加热方法。
      5 炭滤池型式的选择,应根据处理规模确定。
      6 在无试验资料时,重力式活性炭滤池宜按以下参数设计:处理水与活性炭接触时间≮100min;炭层厚度一般为1.2-2.5m;滤速7-10m/h;过滤水头损失0.4-0.6 m;冲洗膨胀率为20~40%;冲洗周期7~15天;冲洗强度:经常冲洗强度为8-12L/m2.s,冲洗历时为10~15min;定期采用大流量冲洗强度为15~20 L/m2.s,冲洗历时为10~15min;冲洗水可用滤后水或炭滤水,冲洗水浊度<3度。
    8  安 全 措 施 和 监 测 控 制
      8.0.1 污水回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供水水质稳定、水量可靠。污水厂二级处理能力应大于再生水厂能力20%以上。工业用水采用再生水系统时,应保留原新鲜水系统。
      8.0.2 再生水厂与各用户应保持畅通的信息传输系统。
      8.0.3 再生水管道严禁与饮用水管道连接。再生水管道必须防渗防漏,埋地时应做特殊的带状标志,明装时应涂上规定的标志颜色。闸门井井盖应铸上“再生水“字样。再生水管道严禁安装饮水器和龙头。
      8.0.4 再生水管道与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平行埋设时,其水平净距不得小于0.5m;交叉埋设时,再生水管道应位于给水管道的下面、排水管道的上面,其净距均不得小于0.5m。
      8.0.5 不得间断运行的供水泵房,应设两个外部独立电源或设置备用动力设备。
      8.0.6 再生水厂主要设施应设故障报警装置。
      8.0.7 在再生水水源收集系统中,对水质特殊的接入口,应设置水质监测点和控制闸门。 8.0.8 再生水厂和用户应对水质和用水设备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和监测频率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8.0.9 再生水厂主要处理构筑物和用户用水设施,宜设置取样装置,在再生水厂出厂管道和各用户进户管道上应设计量装置。再生水厂宜采用自动化控制。
      8.0.10 回用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应经专门培训。各工序应建立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应执行岗位责任制,做到持证上岗。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A.0.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A.0.2 条文中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楼主| 发表于 2005-9-4 23: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污 水 回 用 设 计 规 范
    条文说明
    目   次
    1 总则 …………………………………………………………………………19
    2 术语 …………………………………………………………………………20
    3 可行性研究 …………………………………………………………………21
    4 再生水水源 …………………………………………………………………23
    5 再生水水质标准 ……………………………………………………………24
    6 再生回用系统 ………………………………………………………………29
    7 再生处理工艺构筑物设计 …………………………………………………30
    8 安全措施和监制 ……………………………………………………………35
    1  总  则
    1.0.1 本条是编制本规范的宗旨目的。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按1997年人口统计,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 m3,预测2030年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 m3。按国际一般标准,人均水资源少于1700 m3为用水紧张的国家。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水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城市缺水十分严重,一方面大量的城市污水白白流失,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和城市供水量几乎相等的城市污水中,只有0.1%的污染物质,比海水3.5%少得多。其余绝大部分是可再利用的清水。水在自然界是唯一不可替代、也是唯一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易于收集。再生处理比海水淡化成本低廉,处理技术也比较成熟。基建投资比远距离引水经济得多。当今世界各国解决缺水问题时,城市污水被选为可靠的第二水源,在未被充分利用之前,禁止随意排到自然水体中去。
      污水回用在国外规模很大,历史很长。我国近些年来,随着对水危机认识的提高,城市污水回用已被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今后污水回用工程会日渐增多,回用规模会越来越大,对回用设计规范的要求也日渐迫切。本规范的修订,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本规范的编制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具体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提倡工艺成熟易于推广的技术。
      1.0.2 本条是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污水回用的最大用户是农业用水。污水农业灌溉是污水回用的重要方面,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尚需进行科学总结。污水回用在城市的最大用户是工业,城市用水中80%是工业用水,工业用水中80%又是水质要求不高的冷却水。以再生水替代自来水用于工业冷却,在技术上和工程上都易于实现,在规模上又足以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状况。其次是城市杂用水、景观环境用水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方面用水也会越来越多。污水回用的其他用途,如回注地下,要长期考察对地下水影响,对此我国实践不多;再生水作为生活饮用水,考虑人们心理障碍,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推广,故此本规范对后两项暂不做规定。
      1.0.3 本条强调应将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作为城市的一种合法水源纳入城市水资源总体规划。将再生水与天然水一样,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时,必须优先考虑污水回用。污水回用方案未得到充分论证之前,不能舍近求远兴建远距离引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顺序应是:本地天然水、再生水、雨水、境外引水、淡化海水。
      1.0.4 取得用户理解和支持,是推广污水回用的重要环节。向用户作好宣传和科学普及工作,向他们提供充足论据,使他们对污水回用产生信心,愿意接受再生水。这样确定设计水量和目标水质才能符合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污水回用工程效益。
      1.0.5 用水安全可靠作为总则的一条提出,引起设计人员重视。
      1.0.6 再生处理技术,是跨学科技术,包括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内容,与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规范未尽事宜,可参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对于冷却水来说,可参照《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当城市再生水厂出水供给建筑物或小区使用时,可参照《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2  术 语
      2.0.1 深度处理,也称作高级处理、三级处理,一般是污水回用必需的处理工艺。它是将二级处理出水再进一步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以更有效地去除污水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杂质,从而满足用户对水质的使用要求。
      2.0.2  长期以来,“污水”一词使人们心理上总是与“污垢的”、“肮脏的”词语相联系,无论处理得怎样好,也只能排放,不能回用。应该改变习惯叫法。这里把处理后的水叫“再生水”(回用水、循环水、中水),以回用为目的的污水处理厂叫“再生水厂”,这样一方面定义准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克服人们错误的观念。
      2.0.4 二级强化处理通常包括生物脱磷,生物脱氮除磷,好氧生物滤池,SBR工艺,氧化沟工艺等。
    3 可 行 性 研 究 
      3.0.1 为使城市污水回用项目顺利实施作此规定。
      3.0.3 污水回用用户的确定可分为调查、筛选和确定三个阶段。
      1 调查阶段: 主要工作是收集现状资料,确定可供回用的全部污水以及使用这些水的全部潜在用户。这一阶段需要和当地供水部门讨论主要潜在用户情况。然后与这些用户联系。与供水部门和潜在用户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是很重要的。潜在用户关心回用水水质、供水可靠性、政府对使用回用水的规章制度,以及有无能力支付管线连接费或增加处理设施所需费用。
      这阶段应予回答的问题主要有:
       1)当地哪些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适合于回用?
       2)回用水在当地有哪些潜在用户?
       3)与污水回用相关的公众健康问题,如何解决?
       4)污水回用有哪些潜在的环境影响?
       5)哪些法律、法规会影响污水回用?
       6)哪些机构将审查批准污水回用计划的实施?
       7)回用水供应商和用户有哪些法律责任?
       8)现在新鲜水的成本是多少?将来可能是多少?
       9)有哪些资金可支持污水回用计划?
       10)污水回用系统哪些部分会引起用户兴趣与支持?
      2 筛选阶段: 按用水量大小、水质要求、经济上的考虑对上阶段被确认的潜在用户分类排队,筛选出若干个候选用户。筛选用户的主要标准应是
      1)用水量大小,这是因为大用水户的位置常常决定回用水管线的走
       向和布置,甚至规模也可大致确定; 
        2)用户分布情况,用户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或一条输水管沿线会影响回
        用水厂选址和输水管布置; 
       3)用户水质要求。通过分类排队可以发现一些明显有可能的用户。筛选时,除了比较各用户的总费用外,还应在技术可行性、回用水与新鲜水成本、能节约多少新鲜水水量、改扩建的灵活性、投加药剂和消耗能源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经过上述比较,可从中挑选出若干个最有价值的候选用户。
      3 确定用户阶段: 这个阶段应研究各个用户的输水线路和蓄水要求,修正对这些用户输送回用水所需的费用估算;对不同的筹资进行比较,确定用户使用成本;比较每个用户使用新鲜水和回用水的成本。需要处理的问题有:
       1)每个用户对回用水水质有何特殊要求?他们能容忍的水质变化幅度有多大?
       2)每个用户需水量的日、季变化情况;
       3)需水量的变化是用增大水泵能力,还是通过蓄水来解决?确定蓄水池大小及设置地点;
       4)如果需对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作进一步处理,谁拥有和管理这些增加的处理设施?
       5)区域内工业污染源控制措施如何?贯彻这些控制措施,能否简化回用水处理工艺?
       6)每个系统中潜在用户需水的 “稳定性” 如何?它们是否会搬迁?生产工艺会不会有变化,以致影响回用?
       7)农业用户使用回用水是否需改变灌溉方法?
       8)潜在资助机构进行资助的条件和要求是什么?
       9)在服务范围内的用户如何分摊全部费用?
       10)如用户必须投资建造处理构筑物等设施,他们可接受的投资回收期是多少年?每个系统中的用户须付多少连接回用水管的费用?
       在进行上述技术经济分析后,可确定用户.
      3.0.5为使工程规模达到经济合理,很可能高峰时回用水需水量大于供水量,此时用户可用新鲜水补足。有时处理厂出水不能满足用户水质要求,或发生设备事故停水时,仍需用户用新鲜水补足。
      3.0.6工程估算必须对各种回用方案做比较,选择费用具有竞争力的方案。必要时,建议政府给予优惠政策。
    4 再 生 水 水 源
      4.0.1 城市污水是指排入城市排水管网的全部污水统称。包括生活污水、部分工业废水和截留的雨水。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都可作为再生水水源。
      4.0.2 再生水水源必须保证对后续回用不产生危害。生物处理和简易深度处理无效的氯离子、色度、总溶解固体、硫酸盐、硬度和碱度等,都会影响回用效果,排污单位必须搞好预处理,达到有关标准后才能进入市政排水系统,流入再生水厂,否则只能单独排放。这方面要严格监控。因为万一发生回用事故,会给用户造成重大损失。本条从回用角度出发提出了限制:氯化物<500mg/L,指排污单位排出口浓度。氯化物是影响回用的重要指标,必须严加控制。沿海城市要防止海水渗入,防止海产品加工废水排入市政管道。色度<100度,一般的印染废水和染料工业废水如不脱色,则不能作为再生水水源。氨氮<100mg/L,因为氨氮过高会加重再生处理负担。总溶解固体<1500mg/L,考虑到总溶解固体难于去除,而它又影响回用效果,因此对其提出限制。
      4.0.3 城市污水中,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各城市不尽相同。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也不一致。再生水水源提倡以生活污水为主,因为生活污水水质稳定,有可预见性,而工业废水事故排放时污染集中,会冲击再生过程。再生水厂宜靠近生活区。对于使用再生水的工厂,其所排废水中不纯物质(如TDS等)浓度增高,长期循环使用,会造成恶性积累,影响正常运行。因此这部分废水如水量很大,宜单独排放,不宜再作为回用水源。
      4.0.5 不同城市的城市污水水质差异很大,沿海域市的氯离子含量高,南方用水定额高的城市有机物含量低,节水型城市有机物含量高。表4.0.5列出了几个城市的污水水质,供参考。
      当再生水厂使用二级处理出水为水源时,可参照二级处理厂出水标淮,确定设计水质。
      表4.0.5  城 市 污 水 水 质
    城市         pH         色度         COD         BOD5         氨氮         总磷         硬度         CI-         总固体         SS         总氮
    大连         7.5         90         608         223         68         10         281         188         802         255         78
    青岛         6.4
    ~7.5         -         169
    ~1293         223
    ~704         19
    ~96         -         230
    ~550         200
    ~2400         804
    ~2134         244
    ~809         -
    太原         7.9         -         332         243         35         -         265         57         725         116         -
    威海         6.9         -         482         246         48         12         -         800         -         194         51
    天津         7.3         100         362         143         32         4         219         159         TDS=
    757         146         43
    邯郸         -         -         183         134         22         9         -         -         -         160         50
    广州         7.6         -         84
    ~140         3.2
    ~60         -         2
    ~3         -         -         -         31
    ~318         15
    ~27
    沈阳         -         -         442         167         -         -         -         -         -         206         37
    长春         6.7
    ~7.6         -         550
   
    ~718         203
    ~401         30         5
    ~6         -         124         TDS=
    422
    ~843         240
    ~463         -
    注:除pH和色度外,单位为mg/L。
    5 再 生 水 水 质 标 准
      5.1.1 再生水回用分类是确定再生水水质标准体系的依据,合理分类有助于科学安全用水。
      5.2.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已包括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作水源的农田灌溉用水。
      5.2.2 这条提出了回用面广量大的冷却水水质标准。
      冷却用水中直流冷却水水质标准提出的依据见表5.2.2-1。
      表5.2.2-1 再生水用作直滤冷却水水质标准的依据
    项目        美国国家科学院        天津大学试验        大连红星化工厂        美国1992年建议
    pH值        5.0~8.3        6.0~9.0        7~8        6.0~9.0
    SS(mg/L)         -        10        6        30
    BOD5(mg/L)        -        -        5        30
    CODcr(mg/L)        75        60        60        -
    氯化物(mg/L)        600        300        220        -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850         350         280         -
    总碱度(以CaCO3计mg/L)         500         350         260         -
    总固体(mg/L)         1000         803         906         -
     
      主要依据美国1972年和1992年提出的水质标准,天津大学在“七•五”科技攻关中的试验数据,以及大连红星化工厂实际使用数据。一般来说,二级出水可基本上满足直流冷却水的水质要求,但为了保证输水管道和用水设备长期不淤塞和产生故障,二级出水宜再过滤和杀菌,然后用作直流冷却则更为安全。冷却用水中循环冷却补充水水质标准提出的依据见表5.2.2-2。工业用水是城市回用中的大户,特别是循环冷却补充水。冷却水与锅炉用水、工艺用水相比较,水质要求不高。日本、美国污水回用三十年,至今经久不衰。这次是在总结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经验,参照国外相关标准导则对原规范进行修订。增加了氮磷指标,对循环冷却水系统有利,考虑我国二级出水水质已普遍提高,该二项指标城市再生水厂可以达到。表中卫生学指标只考虑再生水对环境影响而定,在循环系统内的杀菌要求,由用户自行解决。该标准能够保证用水设备在常用浓缩倍数情况下不产生腐蚀、结垢和微生物粘泥等障碍。用户可根据水质状况进行循环水系统管理,个别水质要求高的用户,也可针对个别指标作补充处理。
    表5.2.2-2 再生水作为循环冷却补充水水质标准的依据
    项 目         美国国家科学院         日本东京工业水道         大连示范工程         天津大学试验         中石化研究院生产试验         燕山石化研究院试验         清华大学试验         生活饮用水标准
    pH         -         6.4~7.0         7~8         6~9         7.5         6.6-8.5         6-8         6.5-8.5
    浊度(度)         SS100         1~15         3         5-20         _         1         10         3
    BOD5(mg/L)         -         -         5         _         _         5         _         _
    CODcr(mg/L)         75         -         60         40-60         50.6         20-56         80         _
    铁(mg/L)         0.5         0.13~0.67         0.1         _         0.4         _         _         0.3
    锰 (mg/L)         0.5         -         0.1         _         _         _         _         0.1
    氯化物(mg/L)         500         96~960         220         300         108.1         58-116         200         250
    总硬度(以CaCO计mg/L)         650         131~344         280         200-350         74         152-227         150         450
    总碱度(以CaCO计mg/L)         350         -         260         150-350         115.8         90-360         _         _
    氨氮(mg/L)         _         _         _         1-5         15         0.1-28         _         _
    总磷(以P计) (mg/L)         _         _         _         _         0.8         0.1-1.3         _         _
    总固体(mg/L)         溶解固体500         名古屋930         903         _         461         423-1155         溶解固体800         溶解固体1000
     
      5.2.3 再生水用于工业上工艺用水,目前很难提出众多行业的使用再生水的水质标准。因为工业部门各行业工艺条件差异很大,用水水质要求不同,需要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才能编制出来。再生水用于锅炉用水,对硬度和含盐量要求很高,需增加软化或除盐处理,常采用离子交换或膜技术,其费用一般超过对天然水的处理费用。再生水用于锅炉用水的水质标准,应和天然水为水源的一致。
      5.2.4 再生水厂出水可以满足水厂内杂用水需要,还可向周围建筑群和居民小区提供生活杂用水(中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建设用水,如绿化浇灌、清扫洒水、冲洗汽车和施工用水等也逐渐增多,城市再生水厂能够很好地提供这方面任务。
      5.2.5 这条提出了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用的水质标准。考虑以下两种可能的回用类型:
      1 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
      2 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
      关于再生水处理的程度,取决于回用方式,就景观水体而言,要严格考虑污染物对水体美学价值的影响,因此处理工艺在生物二级处理的基础上,必要时要考虑包括除磷、过滤、消毒等二级以上的处理。一方面降低COD、BOD5、SS,减轻水体的有机污染负荷,防止水体发生黑臭,影响美学效果;另一方面控制富营养化的程度,提高水体的感观效果;还要满足卫生要求,保证人体健康。再生处理工艺与原水水质有关,要视具体条件而定。
      关于水质指标的确定,分别对感观性状指标、水质常规指标、水中营养盐含量、卫生学指标等加以规定。再生水回用作为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标准与其它相关标准的比较列于表5.2.5。
      表5.2.5 再生水作为景观环境用水的相关标准比较
    序号        项目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        天津市景观河道用水水质标准        日本建设省回用水标准        美国回用水标准
                    人体非直接接触        人体非全身性接触                用于改善环境景观用水         用于亲水用水         允许接触娱乐性池塘         不允许接触景观池塘
    1         基本要求         无漂浮物, 无令人不愉快的嗅和味         无漂浮物, 无令人不愉快的嗅和味         无漂浮物,无不快感觉的嗅和味         无不快感觉的嗅、味和外观         无不快感觉的嗅、味和外观                    
    2         DO (mg/L)                             ≥2                                        
    3         浊 度(NTU)                             10         ≤10(度)         ≤5(度)         ≤2NTU          
    4         色度(度)         30         30         30         ≤40         ≤10                    
    5         pH         6.5~9.0         6.5~9.0         6.5~8.5         5.8~8.6         5.8~8.6         6~9          
    6         CODCr  (mg/L)         60         50         65                                        
    7         BOD5  (mg/L)         20         10         25         ≤10         ≤3         ≤10         ≤30
    8         SS(mg/L)         20         10         30                                       ≤30
    9         TP(mg/L)         2.0         1.0         2.0                                        
    10         NH4-N(mg/L)                             10                                        
    11         TN②(mg/L)         30         10         28                                        
    12         大肠菌群(个/L)         1000         500         10000         ≤1000个/100mL         ≤50个/100mL                    
    13         粪大肠菌 (个/100mL)                                                           检测不出         ≤200
    14         余氯 (mg/L)         0.2~1.0         0.2~1.0                                       ≤1         ≤1
    15         全盐量(mg/L)         1000/2000         1000/2000                                                  
    16         氯化物(mg/L)         350         350                                                  
    17         溶解性铁(mg/L)         0.4         0.4                                                  
    18         总锰(mg/L)         1.0         1.0                                                  
    19         挥发酚(mg/L)         0.1         0.1         0.1                                        
    20         石油类    (mg/L)         1.0         1.0         1.0                                        
    2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0.3         0.3                                                  
     
      5.2.6、以用水量最大的用户确定城市再生水厂的工艺流程是合理的。高于此标准的,可在用户内部作相应补充处理;低于此标准的,一方面水量不大,另方面使用较高标准用水效果会更好,而费用又增加不多。
    6 再 生 回 用 系 统
      6.0.1 污水回用是个系统工程,它将排水和给水连接起来,实现水的大循环。污水回用促进城市水资源处于动态循环中。污水回用工程关连到公用、城建、工业和规划等多部门多行业,要统筹兼顾,综合实施。
      6.0.2 污水收集系统在旧市区可适应城市排水系统现状,在新建区应该根据再生水厂位置合理布置。
      6.0.3 再生工艺的选择是回用设计的核心,必须在试验基础上或资料可靠基础上慎重进行。设计标准过高,会使投资增大,运行费用偏高,增加供水成本和用户负担;设计标准过低,会使再生水水质不能达标,影响用户使用。这就需要积累设计经验,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6.0.5 水质再生的二级处理,有条件时,尽量采用二级强化处理,这样可提高出水水质,增加回用的可靠性;受条件限制,采用常规二级处理也是允许的,但要完善后续的深度处理或用户补充处理,以保证再生水质达到标准。
      6.0.6 水质再生的某些深度处理单元技术,采用了给水处理一些技术,形式上相似,但水源不同,设计中应充分注意以污水为水源和以天然水为水源的差异,深度处理设计不能简单套用给水设计。
      6.0.7 城市污水回用可由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厂改扩建,增加深度处理部分来实现;也可在新建污水处理厂中包括回用部分;或建设完全回用的再生水厂。从回用角度出发,再生水厂不宜过于集中,可根据城市规划,考虑到用户位置分散布局。
      6.0.13 用户的用水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冷却用水上,选择合适的水质稳定剂,杀菌灭藻剂,确立恰当的运行工况,会减轻因使用再生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回用工程设计中,对用户应明确提出用水管理要求,用水设施要和再生处理设施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6.0.14 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自用水量很大,如消泡、溶药、空压机冷却、脱水机冲洗、绿化和办公楼内杂用水等。厂内回用,既经济又方便。
    7  再 生 处 理 工 艺 与 构 筑 物 设 计
      7.1.1 为了保证城市污水回用科学合理、经济可靠,这里根据国内外大量工程实例,提出了再生处理的基本工艺。
      1 二级处理加消毒工艺可以用于农灌用水和某些环境用水;
      2 二级处理加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是国内外许多回用工程的实际工艺。日本名古屋、东京、大阪以及我国大连示范工程都是如此;
      3 美国二级处理早已普及,现普遍在二级处理后增加过滤工艺。
      4 近年来微孔膜过滤开始应用,比砂滤出水效果更好。
      上述基本工艺可满足当前大多数用户的水质要求。
      7.1.2 随着回用范围的扩大,优质再生水将是今后发展方向,膜技术的迅速发展展示了污水回用的广阔前景,补给给水水源会变为现实。污水再生的基本工艺也会随着改变。
      7.1.3 活性污泥法的污泥膨胀会对后续再生处理造成严重影响,所以特别提出防止措施。设立厌氧段抑制污泥膨胀,已为许多工程实践所证实。在二级处理中采用脱氮除磷工艺,对提高再生水水质有利。
      7.1.4 为了便于回用工程设计计算,本条给出了深度处理常用的混凝沉淀、过滤的处理效率和出水目标水质。提出的依据是参照国内外经验和有关资料。表7.1.4-1是综合日本再生水厂运行数据提出的。表7.1.4-2是大连污水回用示范工程运行数据。
      7.1.5 深度处理除了混凝沉淀和过滤外,其它单元技术的处理效率,参见条文中表7.1.5。因国内实践不多,该表是参照美国《WATER REUSE》一书提出。  
      表7.1.4--1  各再生工序处理效率(日本)
    项 目        原水水质
    (mg/L)        处理率(%)/出水水质(mg/L)        出水计算值
    (mg/L)        目标水质
    (mg/L)
                    初沉        二级处理        混凝沉淀        过滤        综合(%)               
    BOD5         180         30/126         90/12.6         50/6.3         30/4.4         97.5         4.4         5
    CODMn         100         25/75         75/18.8         40/11.3         20/9.0         91.0         9.0         10
    SS         150         40/90         75/22.5         45/12.4         75/3.1         97.9         3.1         6
    总氮         30         13/26.1         60/10.4         10/9.4         10/8.5         71.6         8.5         10
    总磷         3.3         13/2.9         30/2.0         87.5/0.3         40/0.2         93.9         0.2         0.5
     
    表7.1.4--2 各再生工序处理效率(大连)
    项 目        去除率(%)        出水水质(mg/L)
            澄清        过滤        综合       
    浊度        62         33         75         4(度)
    BOD5         37         48         73         5
    CODCr         25         20         39         39
    总氮         -         -         21         29
    总磷         50         28         64         0.9
    SS         10         80         82         6
    铁         -         -         62         0.1
     
      7.1.7 为了保证用水安全,杀菌消毒是必须的。杀菌剂除了液氯外,还可用二氧化氯,次氯酸钠、臭氧、紫外、氯酚类和季胺盐类等。与给水处理不同的是投加量大,要保证杀菌剂的货源充足和一定量的储备。
      7.1.8 ,供水稳定是水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标志。污水厂变为再生水厂,标志着从为环境保护服务到为城市供水直接服务,因此在再生水厂的设计中,清水池、调节池、泵站等都应按城市供水考虑。
      7.2.1 本条设计参数是参照回用工程实际运行数据提出的。污水的絮凝时间较天然水絮凝时间短,形成的絮体较轻,不易沉淀,所以沉淀池和澄清池的设计参数与常规给水不同。
      7.2.2 滤池是再生水水质把关的构筑物,其设计要注意稳妥,留有应变余地。滤速只是常规滤池的一半左右为宜。凡在给水上可采用的各种池型或各种滤料,在深度处理上也可采用,但设计参数要通过试验取得。
      滤池设置在室内时,应安装通风装置。应经常清洗滤池上部积垢。
      7.2.3 微孔过滤是一种与常规粗滤十分相似的过程。微滤膜具有比较整齐、均匀的多孔结构。微滤的基本原理属于筛网状过滤,在静压差作用下,小于微滤膜孔径的物质通过微滤膜,而大于微滤膜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到微滤膜上,使大小不同的组分得以分离。微孔过滤工艺在国内外许多污水回用工程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奥运村污水再生回用、新加坡务德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回用、日本索尼显示屏厂污水再生回用、美国West Basin市污水再生回用以及我国天津开发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回用等工程都是如此。由于微滤技术属于高科技集成技术,因此,宜采用经过验证的微滤系统,设备生产商需有不少于3年的制作运行系统经验。
      1 二级处理出水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若出水未能达到要求或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浓度所占比例过高而影响微滤系统处理效果,则应采取措施强化二级处理效果。
      2 由于微生物中一些细菌的大小只有0.5(m,故为了防止细菌穿透微滤膜,应选择孔径为0.2(m或0.2(m以下的微滤膜。
      3 微滤系统对进水中的悬浊物质虽有较好的适应性,但为了保证微滤系统更加高效运行,延长微滤膜的使用寿命,宜在微滤系统之前采用粗滤(一般孔径为500(m)装置。
      4 微滤膜虽然具有高效的除菌能力,并同时能减少采用大量液氯消毒时产生的致癌副产物,但为了确保再生水的安全性,在微滤系统之后仍然要采用必要的消毒处理措施,如采用臭氧、紫外线或液氯消毒。
      为了抑制水中残余病原微生物的再度繁殖,则无论采用何种消毒措施,再生水管道中都应维持一定量的余氯。
       5 向二级出水中投加少量抑菌剂(如氯氨等)是为了抑制管路及膜组件内微生物的过份生长。
       6 采用空气反冲是指压缩空气由微滤膜内向外将附着在微滤膜上的杂质和沉积物冲掉,然后用二级出水进行微滤膜表面辅助冲洗。这种反冲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去除微滤膜内外的杂质和沉积物,并能够再生微滤膜表层,延长微滤膜使用寿命,具有低耗能和反冲不需使用滤后水的特点。
       7 微滤系统的自动膜完整性测试装置,只是需要较少的测试设备就可以在线监测到微滤膜的破损情况,预知故障的发生,监测结果非常准确,从而能够保证处理出水的水质。
       8 微滤系统的过膜压力是指微滤膜前后的压力差,实际中可以通过设定的过膜压力来启动反冲系统;当过膜压力达到100kPa时,则需要对微滤膜进行化学清洗。
       9 在有除磷要求时,可在微滤系统前采用化学除磷措施,通过投加化学絮凝剂来形成不溶性磷酸盐沉淀物,再利用微滤膜来截留所形成的不溶性磷酸盐沉淀物。
      10 微滤系统反冲水是采用二级处理出水,反冲后不能直接排放,需要回流至污水处理厂前端汇入原污水中,与原污水一并进行处理。 7.2.4 当回用水质对磷的指标要求较高,采用生物除磷达不到要求时,应考虑增加化学除磷工艺。为降低除磷工程费用,应尽量减少进入污水处理厂磷的含量,特别应提倡使用不含磷的洗涤剂。为降低化学除磷的运行费用,应首选生物除磷,如仍不能满足出水要求时,再进一步采用化学除磷。化学除磷是指用向污水中投加无机金属盐药剂,与污水中溶解性磷酸盐混合后形成颗粒状非溶解性物质,使磷从污水中去除的方法。
      1 化学除磷处理工艺设计必须具备设计所需的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应包括二级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污水量、回用水量及他们的变化系数、处理厂进出水中磷、碱度的含量、二级处理工艺、回用对磷及其他指标的要求、化学污泥的处理方法、二级处理工艺中浓缩池、消化池、脱水机等污液所释放出的磷的处理方式等。
      2 常用的铁盐絮凝剂有:硫酸亚铁 (FeSO4)、氯化硫酸铁(FeClSO4)和三氯化铁 (FeCl3);常用铝盐絮凝剂有硫酸铝(Al2(SO4) 3)、氯化铝(AlCl3)和聚合氯化铝 (〔Al2 (OH)nCl5-n〕m);当污水中磷的含量较高时,宜采用石灰作为絮凝剂,采用铁盐作为助凝剂。
      3 化学除磷工艺分为前置沉淀工艺、同步沉淀工艺和后沉淀工艺。前置沉淀工艺和同步沉淀工艺宜采用铁盐或铝盐作为絮凝剂;后沉淀工艺宜采用粒状高纯度石灰作为絮凝剂、采用铁盐作助凝剂。前置沉淀工艺将药剂加在污水处理厂沉砂池中,或加在沉淀池的进水渠中,形成的化学污泥在初沉池中与污水中的污泥一同排除。前置沉淀工艺常用药剂为铁盐或铝盐,其流程如下:
      投药点 ↓ ↓ ↓ 原污水→格栅→泵房→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出水
       ↓混合污泥
      化学除磷采用前置沉淀工艺时,若生物处理采用生物滤池,不允许使用Fe2+。前置沉淀工艺特别适用于现有污水厂需增加除磷措施的改建工程。
      同步沉淀工艺将药剂投加在曝气池进水、出水或二沉池进水中,形成的化学污泥同剩余生物污泥一起排除。同步沉淀工艺是使用最广泛的化学除磷工艺,其流程如下:
       投药点↓  ↓  ↓ 原污水 → 格栅 → 泵房 → 沉砂池 → 初沉池 → 曝气池 → 二沉池 →出水
      采用同步沉淀工艺会增加污泥产量。
      后沉淀工艺药剂不是投加在污水处理厂的原构筑物中,而是在二沉池出水后另建混凝沉淀池,将药剂投在其中,形成单独的处理系统。石灰法除磷宜采用后沉淀工艺,其流程如下: ↓ 石灰、助凝剂 CO2或硫酸二沉池出水 → 一级加速澄清池 → 二级加速澄清池 → 滤池 → 出水 ↓
      石灰泥脱水
      ↓
      石灰宜用粒状高纯度石灰;助凝剂宜用铁盐;CO2可用烟道气、天然气、丙烷、燃料油和焦碳等燃料的燃烧产物,或液态商品二氧化碳。石灰泥浓缩脱水后可再生石灰或与生化处理污泥一起脱水作为它用。石灰作为絮凝剂时,pH应控制在8.5以上,石灰用量与污水中碱度成正比,与磷浓度无关。一般城市污水需投加400mg/l以上石灰,并应加25mg/l左右的铁盐作助凝剂,准确投加量宜通过试验确定。
      4 本条对化学除磷专用设备的技术要求作出规定。化学除磷专用设备,主要有溶药装置、计量装置、投药泵等。石灰法除磷,用CO2酸化时需用CO2气体压缩机等。
      7.2.5 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经物化处理后,其出水中的某些污染物指标仍不能满足回用水质要求时,则应考虑在物化处理后增设粒状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
      1 因活性炭去除有机物有一定选择性,其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制。当选用粒状活性炭吸附工艺时,需针对被处理水的水质、回用水质要求、去除污染物的种类及含量等,通过活性炭滤柱试验确定工艺参数。
      2 用于水处理的活性炭,其炭的规格、吸附特征、物理性能等均应符合《颗粒活性炭标准》的要求。
      3 当活性炭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出水不能满足水质要求时,应从活性炭滤池的表层、中层、底层分层取炭样,测碘值和亚甲兰值,验证炭是否失效。
      4 活性炭吸附能力失效后,为了降低运行成本,一般需将失效的活性炭进行再生后继续使用。我国目前再生活性炭常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电流加热再生,另一种是间接加热法,如回转式炉加热。利用再生方法可去除被吸附物质,恢复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其吸附性能应符合再生后炭规格及吸附特性中有关规定。活性炭再生处理可在现场进行,也可返回厂家集中再生处理。
      5 活性炭滤池构造与一般滤池相同,可采用压力滤池、无阀滤池、普通快滤池、虹吸滤池、双阀滤池等。只是把滤料更换为活性炭。关于活性炭滤池型式选择,可根据处理规模进行确定,当处理规模小于320m3/h时,可采用普通压力滤池或无阀滤池;当处理规模大于320m3/h时,可采用普通快滤池、虹吸滤池、双阀滤池等。
      6 活性炭滤池设计参数的有关规定是参照相似水厂经验提出的,在无试验资料时,可作参考。
      
    8  安 全 措 施 和 监 测 控 制
      8.0.1 回用工程应精心设计,使供水有安全保障。污水厂二级处理能力应大于再生水厂能力的20%以上,克服污水厂变动因素大的影响,以此来提高供水保证率。工业用户采用再生水系统时,应保留原新鲜水系统,这样可保证污水回用系统出事故时不中断供水。
      8.0.2 再生水厂原水变化较大,事故停水、停电,或水量减少、水质变动等情况会时有发生。这时要及时通知用户,使用户采取应急措施。供水部门和用户之间应有便捷的通讯联系。
      8.0.3 城市敷设再生水输配水管道时,严禁再生水管道与城市给水管道误接,防止污染生活饮用水系统,防止人们误饮误用。
      8.0.4 输送不同水质的管道相互间距离,美国要求很严,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作了最小距离规定。
      8.0.5 这是指向工业供水的再生水厂而言。
      8.0.8 再生水厂和用户都要进行水质分析和回用效果检验。宜有连续测定装置。分析检验结果应做好记录和存档工作。
      8.0.10 过去污水处理厂以达标排放为目的,转为再生水厂后,操作人员要进行技术培训,以保证回用系统正常运行。
   
 楼主| 发表于 2005-9-4 23: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 18920-2002
    前言
      为贯彻我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开发方针,提高水利真是用率、做好城市节约用水工作,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减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制定《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目前拟分为五项: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巾杂用水水质》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城市污水再牛利用 补充水源水质》
      ——《城市污水冉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
      本标准为第二项。
      本标准是在CJ/T48-1999《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基础上制定的。本标准主要变化如下:
      (1)用水类别增加消防及建筑施工杂用水;
      (2)水质项目增加溶解氧,删除了氯化物、总硬度、化学需氧量、悬浮物;
      (3)水质类别由2个增加到5个;
      (4)水质指标值进行了相应调整。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CJ/T48——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提出。
      本标准由建设部给水排水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怀宇、李树苑、杨文进、张小平、魏桂珍、张赐承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杂用城市杂用水规定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采样及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厕所便器冲洗、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杂用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对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181 漆膜颜色标准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GB/T7488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neq ISO 5815)
      GB/T7489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eqv ISO 5813)
      GB/T 7494 水质 阴离了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neq ISO 7875-1)
      GB/T 11898 水质 游离氯和总氯的测定 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eqv ISO7393-2)  
      GB/T 11913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idt ISO 5814)
      GB/T 12997 水质 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idt ISO 5667-1)
      GB/T 12998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neq ISO 5667-2)
      GB/T12999 水质采样 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neq ISO 5667-3)
      JGJ 63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本语和定义。
    3.1 城市
      设市城市和建制镇。
    3.2 城市杂用水
      用于冲厕、道路清扫、消防、城市绿化、车辆冲洗、建筑施工的非饮用水
    3.2.1 冲厕杂用水
      公共及住宅卫生间便器冲洗的用水。
    3.2.2 道路清扫杂用水
      道路灰尘抑制、道路打除的用水。
    3.2.3 消防杂用水
      市政及小区消火栓系统的用水。
    3.2.4 城市绿化杂用水
      除特种树木及特种花卉以外的公园、道边树及道路隔离绿化带、运动场、草坪,以及相似地区的用水。
    3.2.5 建筑施工杂用水
      建筑施工现场的土壤压实、灰尘抑制、混凝土冲洗、混凝土拌合的用水。
    4 水质指标
      城市杂用水的水质应符合表1的规定。混凝土拌合用水还应符合JGJ63的有关规定。
    表1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表1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序号        项目        冲厕        道路清扫、消防        城市绿化        车辆冲洗        建筑施工
    1        pH        6.0-9.0
    2        色/度        ≤        30
    3        嗅        无不快感
    4        浊度/NTU      ≤         5        10        10        5        20
    5        溶解性总固体/(mg/L)≤         1500        1500        1000        1000        -
    6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mg/L)  ≤        10        15        20        10        15
    7        氨氮/(mg/L)    ≤        10        10        20        10        20
    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mg/L)        1.0        1.0        1.0        0.5        1.0
    9        铁/(mg/L)      ≤        0.3        -        --        0.3        --
    10        锰/(mg/L)      ≤        0.1        -        --        0.1        --
    11        溶解氧/(mg/L)    ≥        1.0
    12        总余氯(mg/L)        接触30min后≥1.0,管网末端≥0.2
    13        总大肠菌群/(个/L) ≤        3
   
    5 采样及分析方法
    5.1 采样及保管
      水质采样的设计、组织按GB/T12997及GB/T12998规定。样品的保管按GB/T12999规定。
    5.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按表2规定。
    表2 城市杂用水标准水质项目分析方法
    序号        项目        测定方法        执行标准
    1        pH        pH电位法        GB/T5750
    2        色        铂-钴标准比色法        GB/T5750
    3        浊度        分光光度法
    目视比浊法        GB/T5750
    4        溶解性总固体        重量法(烘干温度180℃±1℃)        GB/T5750
    5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稀释与接种法        GB/T7488
    6        氨氮        纳氏试剂比色法        GB/T5750
    7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GB/T7494
    8        铁        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
    9        锰        过硫酸铵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750
    10        溶解氧        碘量法        GB/T7489
                    电化学探头法        GB/T 11913
    11        总余氯        邻联甲苯铵比色法
    邻联甲苯铵-亚砷酸盐比色法
    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GB/T5750
    12        总大肠菌群        N,N-二乙基-1,4-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GB/T11898
                    多管发酵法        GB/T5750
   
    5.3 水质监测
      城市杂用水的采样检测频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城市杂用水采样检测频率
    表3 城市杂用水采样检测频率
    序号        项目        采样检测频率
    1        pH        每日1次
    2        色        每日1次
    3        浊度        每日2次
    4        嗅        每日1次
    5        溶解性总固体        每周1次
    6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每周1次
    7        氨氮        每周1次
    8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每周1次
    9        铁        每周1次
    10        锰        每周1次
    11        溶解氧        每日1次
    12        总余氯        每日2次
    13        总大肠菌群        每周3次
   
    6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6.1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巾杂用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负责统一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6.2 城市杂用水的水质项目与水质标准,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地方或行业标准不得宽于本标准或与本标准相抵触。
    6.3 城市杂用水管道、水箱等设备外部应涂PB09天酞蓝色(见GB/T3181),并于显著位置标注“杂用水”字样,以免误饮、误用。
   
   
   
 楼主| 发表于 2005-9-4 23: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状态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3-86(公告11)                 已有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4-87(公告12)              已有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5-88(公告6)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GBJ48-83        
    工业循环冷却处理设计规范          GB50050-95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          GBJ69-84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               GBJ102-87        
    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      GBJ109-87        
    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          GBJ125-89        
    电镀废水治理设计规范                GBJ136-90        
    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141-90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97                  已有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99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3-90        
    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        CJJ6-85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10-86        
    市政工程施工、养护及污水处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CJJ18-88        
    城市供水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CJJ23-89        
    建筑排水硬聚氯乙烯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T29-98        
    含澡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        CJJ32-89        
    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        CJJ40-91        
    城镇给水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        CJJ41-91        
    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        CJJ/T54-93        
    柔性路面设计参数测定方法标准        CJJ/T59-94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60-94        
    聚乙烯燃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JJ63-95        
    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        CJJ/T68-96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JGJ63-89        
    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        JGJ/T111-98        
    焦化厂、煤气厂含酚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CECS05:88        
    栅条、网格絮凝池设计标准        CECS06:88        
    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CECS07:88        
    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CECS14:89        
    埋地硬聚氯乙烯给水管道工程        CECS17:2000        
    混凝土排水管道工程闭气检验标准        CECS19:90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CECS30:91         已有
    建筑给水硬聚氯乙烯管道设计与施工验收规程        CECS41:92        
    饮用水除氟设计规程        CECS46:93        
    滤池气水冲洗设计规程        CECS50:93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CECS57:94        
    深井曝气设计规范        CECS42:92        
    水泵隔振技术规程        CECS59:94        
    半即热式水加热器热水供应设计规程        CECS60:94        
    城市污水回用设计规范        CECS61:94        
    带式压滤机污水污泥脱水设计规范        CECS75:95        
    气压给水设计规范        CECS76:95        
    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设计规程        CECS79:96        
    农村给水设计规范        CECS82:96        
    管道工程结构常用术语        CECS83:96        
    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设计规范        CECS86:96        
    合流制系统污水截流井设计规程        CECS91:97        
    重金属污水化学法处理设计规范        CECS92:97        
    工业给水系统可靠性设计规范        CECS93:97        
    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螺旋管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        CECS94:97        
    玻璃纤维氯氧镁水泥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CECS95:97        
    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        CECS97:97        
    建筑给水铝塑复合管管道工程技术规程        CECS105:2000        
    公共浴室给水排水设计规程        CECS108:2000        
    建筑给水减压阀应用设计规程        CECS109:2000        
    低温低浊水给水处理设计规程        CECS110:2000        
    寒冷地区污水活性污泥法处理设计规程        CECS111:2000         已有
    氧化沟设计规程        CECS112:2000        
    锯齿取水头部设计规程        CECS113:2000        
    氧气曝气设计规程        CECS114:2000        
    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        CECS117:2000        
    冷却塔验收测试规程        CECS118:2000        
    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CJ25.1-89        
    生活杂用水标准检验法        CJ25.2-89        
    供水用斜管        CJ/T35-91        
    供水用偏心信号蝶阀        CJ/T93-1999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CJ94-1999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        CJ/T95-2000         已有
    潜水搅拌机        CJ/T109-2000        
    承插式管接头        CJ/T110-2000        
    铝塑复合管用卡套式铜制管接头        CJ/T111-2000        
    建筑用铜管管件(承插式)        CJ/T117-2000        
    生活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器        CJ/T204-2000        
    建筑给水交联聚乙烯(PE-X)管材        CJ/T205-2000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T3020-93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        CJ/T3025-93        
    城市用水分类标准        CJ/T3070-1999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夹砂管        CJ/T3079-1998        
    非接触式(电子)给水器具        CJ/T3081-1999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3082-1999        
    评价工业企业合理用水技术通则        GB/T7119-86        
    微机控制变频调速给水设备        JG/T3009-93        
    隔膜式气压给水设备        JG/T3010.1-94        
    补气式气压给水设备        JG/T3010.2-9       
   
   
   
 楼主| 发表于 2005-9-4 23: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3]197号
        关于发布《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治医院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规范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保证医院污水达标排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现予以发布《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请参照执行。
        
         附件: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二○○三年十二月十日
        主题词:环保 医院污水 指南 通知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第1章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止医院排放污水对环境的污染,规范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医院污水处理达标排放,配合国家推进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即将颁布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编制本技术指南。
          指南根据医院性质、规模和污水排放去向,并兼顾各地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为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供卫生、环保、建设等有关部门参考。
        1.2 适用范围
          1.2.1 本指南适用于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和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包括结核病医院)、心血管病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妇产科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等等)各类医院污水的处理。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执行。
          1.2.2 本指南内容包括医院污水的收集、工艺选择、竣工验收、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等方面。
          1.2.3 本指南适用于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根据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89年7月12日国务院批准 1989年7月12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1号发布)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253号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49-8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 15-88(1997年版)
          《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 CECS07:88  
          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正在制定的《医院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术语和定义
          1.4.1 医院性质分类
          本指南中将各类医院按性质分为综合医院和传染病医院两类,与卫生系统对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划分方法有差别。指南所指传染病医院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医院和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指南所指综合医院为不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各类非传染性疾病的专科医院。
          1.4.2 医院污水
              指医院产生的含有病原体、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
          1.4.3 污泥
          指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化粪池污泥。
          1.4.4 废气
          指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
        1.5 医院污水的来源及危害
          1.5.1 医院各部门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情况不同,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像洗印、动物房、同位素治疗诊断、手术室等排水;医院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单身宿舍、家属宿舍排水。不同部门科室产生的污水成分和水量各不相同,如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放射性废水等。而且不同性质医院产生的污水也有很大不同。医院污水较一般生活污水排放情况复杂。
          医院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有毒、有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经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和严重污染环境。
          1.5.2 医院污水受到粪便、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有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
          1.5.3 医院污水中含有酸、碱、悬浮固体、BOD、COD和动植物油等有毒、有害物质。
          1.5.4 牙科治疗、洗印和化验等过程产生污水含有重金属、消毒剂、有机溶剂等,部分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性,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环境有长远影响。
          1.5.5 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放射性污水。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a-、β-和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1.6 医院污水处理原则
          1.6.1 全过程控制原则。对医院污水产生、处理、排放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1.6.2 减量化原则。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处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
          严禁将医院的污水和污物随意弃置排入下水道。
          1.6.3 就地处理原则。为防止医院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污染与危害,在医院必须就地处理。
          1.6.4 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医院性质、规模、污水排放去向和地区差异对医院污水处理进行分类指导。
          1.6.5 达标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原则。全面考虑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医院污水达标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意识,从工艺技术、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1.6.6 生态安全原则。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减少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产生和控制出水中过高余氯,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第2章 医院污水水质、水量及排放标准
        2.1 医院污水的收集
          2.1.1 医院病区与非病区污水应分流,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污水和污物,不得将医院产生污物随意弃置排入污水系统。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医院,在设计时应将可能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开,现有医院应尽可能将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别收集。
          2.1.2 传染病医院(含带传染病房综合医院)应设专用化粪池。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传染性污染物,如含粪便等排泄物,必须按我国卫生防疫的有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的粪便等排泄物应单独处置或排入专用化粪池,其上清液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不设化粪池的医院应将经过消毒的排泄物按医疗废物处理。
          2.1.3 医院的各种特殊排水,如含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等应单独收集,分别采取不同的预处理措施后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2.1.4 同位素治疗和诊断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
        2.2 医院污水排放量
          2.2.1 医院污水排放量
          1、新建医院
          新建医院污水排放量应根据《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质[2003]4号进行取值设计,做到清污分流,节约用水。
          2、现有医院
          1)污水排放量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列数据计算
          (1) 设备齐全的大型医院或500床以上医院:平均日污水量为400~600L/床.d,kd=2.0~2.2,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 一般设备的中型医院或100~499床医院:平均污水量为300~400L/床.d,kd=2.2~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3) 小型医院(100床以下):平均污水量为250~300L/床.d,kd=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2.2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分类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以床位数分为100、15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及1000以上等。
        2.3 医院污水水质
          2.3.1 新建医院
          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污量可按下列数值选用:
          BOD5:40-60g/床.d,CODcr:100~150g/床.d,悬浮物:50~100g/床.d;
          根据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出量和2.2.1中水量计算新建医院的设计水质。
          2.3.2 现有医院
          1) 污水水质应以实测数据为准;
          2) 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表2-2。
          表2-2 医院污水水质
    CODcrmg/L     BOD5  mg/L    SS  mg/L      氨氮  mg/L     粪大肠杆菌个/L   
    污水浓150~300        80~150      40~120        10~50    1.0×106~3.0×108度范围
    平均值  250             100            80            30          1.6×108
           
        2.4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
          2.4.1 现有标准
          现在执行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将医院污水按其受纳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等规定了相应的粪大肠杆菌群数和余氯标准,对COD、SS等理化指标无特别要求,只需达到要求相对较低的其他排污单位标准,且只给出余氯下限而无上限。
          根据现行标准,现有医院污水处理工艺级别低,主要存在(1) 悬浮物浓度高,影响消毒效果;(2)水质波动大,消毒剂投加量难以控制;(3) 消毒副产物产生量大,影响生态环境的安全;(4)余氯标准无上限,过多余氯危害生态安全等问题。
          2.4.2 新标准
          为了加强对医院污水污物的控制和实施新的环境标准体系,国家已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编制《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1、新标准对医院产生的污水、废气和污泥进行了全面控制,在强调对含病原体污水的消毒效果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安全。
          2、在生物指标上,新标准对排入下水道与排入水体的医院污水提出不同要求。新标准严格区分医院性质,同时根据污水去向分为两个等级,并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提出严格的控制各级指标。
          3、新标准考虑了消毒效果和生态安全性问题,针对不同性质医院及污水去向对消毒时间和余氯量均作了明确规定,严格了余氯标准的上限。
          4、在理化指标方面,对排入地表水体的医院污水和传染病医院污水的COD、BOD5、SS、动植物油、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都在原有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增强污水处理系统的抗风险性。考虑氨氮也消耗消毒剂,对氨氮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第3章 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3.1 工艺选择原则
          根据医院的规模、性质和处理污水排放去向,进行工艺选择。根据1.4.1中医院分类,分为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医院污水处理后排放去向分为排入自然水体和通过市政下水道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两类。
          医院污水处理所用工艺必须确保处理出水达标,主要采用的三种工艺有: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简易生化处理。
          工艺选择原则为:
          3.1.1 传染病医院必须采用二级处理,并需进行预消毒处理。
          3.1.2 处理出水排入自然水体的县及县以上医院必须采用二级处理
          3.1.3 处理出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设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推荐采用二级处理,对采用一级处理工艺的必须加强处理效果。
          3.1.4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型综合医院,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生化处理作为过渡处理措施,之后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图3-1 不同处理工艺的应用情况(略)
        3.2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工艺
          对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应加强其处理效果,提高SS的去除率,减少消毒剂用量。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3.2.1 工艺流程
          1、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对现有医院中应用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尽可能地提高处理效果,以达到医院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
          2、一级强化处理
          对于综合医院(不带传染病房)污水处理可采用“预处理→一级强化处理→消毒”的工艺。通过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提高消毒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图3-2 一级强化处理工艺流程(略)
          医院污水经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沉淀,沉淀池出水进入接触池进行消毒,接触池出水达标排放。
          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3.2.2 工艺特点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可将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去除,提高后续深化消毒的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其中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可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投资费用。
          3.2.3 适用范围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适用于处理出水最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综合医院。
        3.3 二级处理工艺
          3.3.1 工艺流程说明
          二级处理工艺流程为“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医院污水通过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好氧池进行生物处理,好氧池出水进入接触池消毒,出水达标排放。
          调节池、生化处理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图3-3 二级处理工艺流程(非传染病和传染病污水)(略)
          传染病医院的污水和粪便宜分别收集。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预消毒池进行消毒处理后进入调节池,病人的粪便应先独立消毒后,通过下水道进入化粪池或单独处理(如虚线所示)。各构筑物须在密闭的环境中运行,通过统一的通风系统进行换气,废气通过消毒后排放,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系统。
          3.3.2 工艺特点                                                                                                
          好氧生化处理单元去除CODcr、BOD5等有机污染物,好氧生化处理可选择接触氧化、活性污泥和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如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采用具有过滤功能的高效好氧处理工艺,可以降低悬浮物浓度,有利于后续消毒。
          3.3.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和排入自然水体的综合医院污水处理。
        3.4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3.4.1 工艺流程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为“沼气净化池→消毒”。沼气净化池分为固液分离区、厌氧滤池和沉淀过滤区。三区的主要功能分别为去除悬浮固体,吸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进一步去除和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通过沉淀和过滤单元去除剩余悬浮物和降解有机污染物,保证出水质量。所产生沼气根据气量大小作不同的处理,当1m3污泥制取沼气达15m3以上时,收集利用;当1m3污泥制取沼气不足15m3时,收集燃烧处理。   
          图3-4 沼气净化池工作原理图 (略)     
          3.4.2 工艺特点
          沼气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气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3.4.3 适用范围     
          作为对于边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第4章 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医院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物化或生化处理和消毒三部分。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废气也要进行处理。     
        4.1 预处理
          医院污水进行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质水量和合理消纳粪便,利于后续处理。
          4.1.1 化粪池     
          用于医院污水处理的化粪池主要有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     
          普通化粪池和沼气净化池的原理是通过沉淀的作用先将有机固体污染物截留,然后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处理效率优于普通化粪池。   
          化粪池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J15-88)第3.8.2~3.8.5条确定。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6h。对于无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理系统,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     
          4.1.2 预消毒池     
          预消毒的目的是降低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以减少操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1、传染病医院病人的排泄物进行预消毒后排入化粪池。     
          2、传染病医院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前必须预消毒,预消毒池的接触时间不宜小于0.5小时。常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过氧乙酸和二氧化氯等,粪便消毒也可采用石灰。  
          3、对于普通综合医院,可不设预消毒池。
          4、生化处理如采用加氯进行预消毒则需进行脱氯,或采用臭氧进行预消毒。     
          4.1.3 格栅     
          在污水处理系统或水泵前宜设置格栅,格栅井与调节池可采用合建的方式。     
          1、传染病医院的格栅应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在普通医院宜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小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手动格栅)。     
          2、格栅井应密闭,设置通风罩,收集废气以进行集中处理;     
          3、栅渣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等一同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4、设计应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等有关规定。     
          4.1.4 调节池     
          1、医院污水处理应设调节池。连续运行时,其有效容积按日处理水量的30~40%计算。间歇运行时,其有效容积按工艺运行周期计算。     
          2、调节池宜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3、调节池应采用封闭结构,设排风口,防沉淀措施宜采用水下搅拌方式。     
          4、调节池产生污泥定期清淘,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一同处理。     
        4.2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4.2.1 一级强化处理     
          医院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一般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气浮等工艺。过滤的固液分离方式需要反冲,操作管理较为复杂,而气浮工艺中气体释放易导致二次污染。所以医院污水中一般采用混凝沉淀工艺。     
          医院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宜采用混凝沉淀工艺。混凝、沉淀池应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1、污水处理量小于20m3/h时,沉淀池宜设备化,可采用钢结构或其他结构形式的一体化设备,池形宜为竖流式或斜板沉淀池。当污水处理量大于20 m3/h时,沉淀池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形宜为竖流式或平流式沉淀池。     
          2、当沉淀池体采用钢结构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腐措施。     
          3、当采用斜板沉淀池,必须设置斜板冲洗设施。其他形式的沉淀池需采取便于清理、维修的措施。     
          4、设计应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年版)等有关规定。     
          4.2.2 对现有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处理设施,对现有医院中应用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     
          有改建场地时,可将调节池用作沉淀池,在化粪池旁增设调节池。     
          场地不足时可在地面上增设混凝沉淀池。     
        4.3 生物处理
          医院污水采用生物处理,一方面是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排放标准;另一方面可保障消毒效果。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和简易生化处理等。   
          4.3.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进行降解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     
          1. 工艺特点     
          活性污泥工艺的优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污水适应性强,建设费用较低。     
          活性污泥工艺的缺点是运行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分离效果不够理想。     
          2. 设计参数     
          曝气池和二沉池设计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有关规定;     
          曝气池污泥负荷根据出水有机物和氨氮要求,需要时应满足硝化要求。   
           表4-1 活性污泥工艺曝气池主要工艺参数
        参数
         参考范围   
        HRT (h)                            4~12   
        气水比                             6~10
        MLSS (g/L)                         2~4
        污泥负荷(kg-BOD5/(kg-VSS d))      0.1~0.4
        泥龄(d)                            5~20
        
           3.适用范围     
          传统活性污泥法适用于800床以上水量较大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对于800床以下、水量较小的医院常采用活性污泥法的变形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型。SBR按周期循环运行,每个周期循环过程包括进水、反应(曝气)、沉淀、排放和待机五个工序。SBR单个周期的进水、反应、沉淀、排放和待机都是可以进行控制的。每个过程与特定的反应条件相联系(混合/静止,好氧/厌氧),这些反应条件促进污水物理和化学特性有选择的改变。
          SBR工艺具有流程简单、管理方便、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较低、处理效果好及设备国产化程度高等优点。
          4.3.2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采用固定式生物填料作为微生物的载体,生长有微生物的载体淹没在水中,曝气系统为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供氧。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固定生长于生物填料上,克服了悬浮活性污泥易于流失的缺点,在反应器中能保持很高的生物量。
          1. 工艺特点
          (1)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冲击负荷和水质变化的耐受性强,运行稳定。
          (2)生物接触氧化法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建设费用较低。
          (3)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泥产量较低,无需污泥回流,运行管理简单。
          (4)生物接触氧化法有时脱落一些细碎生物膜,沉淀性能较差的造成出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稍高,一般可达到30mg/L左右。
              2. 设计参数
          (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应采用轻质、高强、防腐蚀、易于挂膜、比表面积大和空隙率高的组合体。
          (2)生物接触氧化法已在实际中长期应用,有关工艺参数见《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 14-87(1997年版)等相关的设计手册。
        表4-2 生物接触氧化法主要工艺参数
        参数
         参考范围
        HRT (h)                              0.5~1.5
        气水比                               10~15
        污泥负荷(kg-BOD5/(m3填料 d))         2~5
           3.适用范围
          生物接触氧化法适用于500床以下的中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水量小、水质波动较大和污染物浓度较低、活性污泥不易培养等情况,管理方便。
          4.3.3 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结合在一起的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根据膜分离组件的设置位置,可分为分置式MBR和一体式MBR两大类。
          1. 工艺特点
          MBR工艺用膜组件代替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的二沉池,可进行高效的固液分离,克服了传统工艺中出水水质不够稳定、污泥容易膨胀等不足,具有下列优点:
          (1)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优质稳定,可以完全去除SS,对细菌和病毒也有很好的截留效果。
          (2) 实现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龄(SRT)的完全分离,使运行控制更加灵活稳定;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量浓度高,可高达10g/L以上,处理装置容积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减小了硝化所需体积。
          (3) 有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的截留和生长,系统硝化效率提高。可延长一些难降解有机物在系统中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难降解有机物降解效率的提高。
          (4) MBR剩余污泥产量低,甚至无剩余污泥排放,降低了污泥处理费用。
              2. 设计参数
        表4-3 一体式MBR主要工艺参数
        参数
         参考范围
        HRT (h)                               3~5
        气水比                               20~30
        MLSS (g/L)                            6~10
        污泥负荷(kg-BOD5/(kg-VSS d))         0.1~0.2
        膜通量(L/(m2h))                      10~20
           3.适用范围
          该工艺适用于300床以下的小规模的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水质要求高和紫外消毒等的情况。
          4.3.4 曝气生物滤池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生物膜处理工艺的一种。采用一种新型粗糙多孔的粒状滤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滤料表面生长有生物膜,池底提供曝气,污水流过滤床时,污染物首先被过滤和吸附,进而被滤料表面的微生物氧化分解。目前BAF已从单一的工艺逐渐发展成系列综合工艺,有去除悬浮物、COD、BOD 、硝化、脱氮等作用。
          1. 工艺特点
          (1) 出水水质好。BAF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COD、细菌和大部分氨氮,出水SS小于10mg/L。
          (2) 微生物生长在粗糙多孔的滤料表面,不易流失,对有毒有害物质有一定适应性,运行可靠性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污泥膨胀问题。
          (3) BAF容积负荷高于常规处理工艺,并可省去二沉池和污泥回流泵房,占地面积通常为常规工艺的1/3~1/5。
          (12) 需进行反冲洗,反冲水量较大,且运行方式复杂,但易于实现自控。
          2. 设计参数
          表4-4 BAF的主要工艺参数
        分 类    参 数
    范 围 构 造               
          参 数
         滤料直径(mm)                       3~6
        生物滤床高(m)                       3~4
        运 行  参 数
         水力负荷(m3/(m2•h))               2~3
        气水比                              4~6
        容积负荷 (kgBOD5/(m3•d))           1~2
        反冲洗参 数
    冲洗水流速(m/h)                     30~50
        冲洗气速(m/h)                       40~70
        冲洗周期(h)                           24
        冲洗时间 (min)                      15~30  
           3.适用范围
          该工艺适用于300床以下的小规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和水质要求高等的情况。
          4.3.5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1.工艺特点:
          沼气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有机物降解。沼气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气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2.适用条件
          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型综合医院,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生化处理作为过渡处理措施,之后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上述五种工艺的特点、适用范围与投资水平等汇总于表4-5中。
          表4-5 不同生物处理工艺的综合比较
        工艺类型: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基建投资
       活性污泥法      对不同性质的   运行稳定性差,   800床以上的水量        较低:
                      污水适应性强。易发生污泥膨胀    较大的医院污水处
                                      和污泥流失,     理工程  ;800床
    分离效果不够理想    以下医院采用SBR法
   
    生物接触氧    抗冲击负荷能      部分脱落生物膜      500床以下的中小
      化工艺       力高,运行稳定;  造成出水中的悬      规模医院污水处
                  容积负荷高,       浮固体浓度稍高。   理工程,适用于场地       中:
                  占地面积小;                          小、水量小、水质波动
                  污泥产量较低;                        较大和微生物不易培养。
                 无需污泥回流,                          等情况。
                 运行管理简单。
   
     膜-生物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气水比高,       300床以下小规模
     反应器    出水水质优质稳定       膜需进行反洗,    医院污水处理工程;       高:
              有效去除SS和病原体; 能耗及运行费用高。     医院面积小,
    占地面积小;                           水质要求高等情况。
    剩余污泥产量低甚至无。
    曝气生     出水水质好;           需反冲洗,        300床以下小规
    物滤池    运行可靠性高,      运行方式比较复杂;  模医院污水处理工程。    较高: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反冲水量较大。
              无污泥膨胀问题;
            容积负荷高且省去
    二沉池和污泥回流
    ,占地面积小。
    简易生化     造价低,        出水COD、BOD       作为对于边远山区、
    处理工艺   动力消耗低,     等理化指标不能     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
               管理简单。        保证达标。       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            低
                                                  逐步实现二级处理的一级处理。
    或加强处理效果
   
   
发表于 2005-9-5 12: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采用污水厂二级出水做再生水水源时,调节池的大小怎样确定?建筑中水中采用35~50%,是不是大了点?
 楼主| 发表于 2005-9-5 22: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采用污水厂二级出水做再生水水源时,调节池的大小怎样确定?建筑中水中采用35~50%,是不是大了点?  
    ————————————————————————————
        Tiger Wang 发表于 2005-9-5 12:10:45  
     
    确实大了点,
    我认为应根据再生水处理量来确定。如再生水处理量小于二级出水,这个池子应该叫 二级出水蓄水池,再生水水源取自该池。
     因本人没做过大型污水厂,不知观点对否。
发表于 2005-9-28 11: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发表于 2007-10-10 14: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水网 ( 京ICP证060073号 )

GMT+8, 2025-2-2 11:03 , Processed in 0.06807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