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网论坛——水行业专业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822|回复: 18

[求助贴] 请问污泥减量化,目前有什么好的办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3 16: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各位前辈多多指点
发表于 2014-9-4 16: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单位采用的是污泥硝化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4 18: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工艺,每个地方都不一样采用的工艺也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5 10: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1、首先不要把污泥“减容”与“减量”混淆。
2、减量关系到污泥的状态管理,减量的方法是条件控制,可以选择自然减量和主动减量的控制技术。
3、污泥问题是一种系统现象,应采取系统的方法,转移污染是一种投机行为,不是科学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09: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的回复。我对这块还真的不了解。1、自然减量和主动减量的控制技术,能再说详细点吗?
2、我公司是一家发酵类药企的最后工艺工艺SBR、沉降、絮凝、排水。每天的排水量约为10000方,
污泥量比较大。目前采用了些辅助微生物法减少污泥,小试还行,准备中试。不知道靠谱不靠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4: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采用的是高级氧化,对细胞进行破壁,让细胞内的水分释放,达到减量。采用的是一体化设备,非常简单,能够使生化污泥减少50%左右,注意是减少的绝干污泥,而不是减少污泥的含水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6: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楼 的帖子

你们每天的处理量是多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6: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楼 的帖子

有相关的介绍资料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6: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楼 的帖子

我们单位污泥量也是蛮大,污泥浓度都在7-8,现在我们有原来的消化池工艺改为现在的光化池污泥减量工艺,类似于你们的辅助微生物法,但是目前来看的效果不是太好。不过既然你们小试可以,那就接着中试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6: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楼 的帖子

能介绍下减少绝干污泥的原理嘛,减少的到哪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9 17: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楼 的帖子

恩,试试看下效果。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7: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们一台W3的设备一天能够处理含水80%的污泥10-20 吨  我们W3设备一个小时用电16千瓦! 楼主可以到我们成功案例业主去参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7: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减量 干掉污泥   不是降含水率   楼主有邮件或QQ  我可以把我们的资料传给您  我们公司在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7: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合作方式   合同环境管理   即设备我们出  但污泥减量后省下的钱双方分成   如果减量达不到效果,我们撤场,电费我们来弥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9 17: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楼 的帖子

高级氧化  使得细胞破壁  我们公司做材料起家   核心通过材料催化  使得污泥破壁后释放水分  上清液回流  这部分上清液 B/C 比大幅提高  回流后对整个系统是有好处并改善的  污泥减量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确认  第一,实实在在拉出去的污泥在减少  第二 通过进水COD  和出水COD 来计算污泥量   
以上说白了  减少的污泥 释放水分  通过上清液回去 变成C源  通过自身生化系统消化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水网 ( 京ICP证060073号 )

GMT+8, 2024-11-21 16:30 , Processed in 0.0474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